大华网 > 艺廊

深情的大地 独特的文章——陪33名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印记

  □张泽华

  

  汕头,三江汇流,海滨邹鲁,连没亲临该地的恩格斯也称誉其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多少文人墨客对此美地,诗兴大发。如何借助作家采风,以独特的笔触,以文学的力量,为汕头发展助力,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基此,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与市旅游局、香港商报共同打造“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采风行汕头采风活动文化公益品牌。从2014年至2016年三年喜沐“品鉴岭南”风韵,组织文坛名人来汕采风,2017年,带着对新一届汕头市委、市政府的期许,我们特地邀请又一批中国著名作家来汕,品味创文一年的新变化、新风采。四年啦!汕头先后迎来33位当今文坛翘楚、文学大咖。他们的足迹踏遍港口工地、企业学校、新街老巷、海岛乡村、名胜古迹,收获故事,汲取素材。

  文学大咖来了

  性情温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来了。他上世纪60年代在汕头部队服役,熟悉牛田洋,人生第一篇文学处女作就发表在《汕头日报》副刊“韩江水”上,从这里经历由鱼化鹏的蜕变;

  辽宁省作协副主席鲍吉尔·原野也来了,带着苍茫辽阔北地的柔情,在南海之门留下他深情的思索和吟咏;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兆林来了;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王剑冰来了;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乔家大院》作者朱秀海也来了;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军旅作家徐贵祥也来了;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以《羊的门》及官场小说闻名的作家李佩甫来了;

  天津作协副主席龙一来了;

  电视剧《孽债》、《蹉跎岁月》的编剧叶辛也来了,他说:潮汕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

  《大雪无痕》、《苍天在上》、《省委书记》的作者和编剧陆天明来啦;

  中国写海第一人邓刚来了,他认为“汕头采风,不虚此行”;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水运宪来了;

  冰心研究会创会会长、冰心文学馆馆长王炳根来了;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叶兆言来了;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来了;

  曾经写过被公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的《乔厂长上任记》等名篇的蒋子龙也来了;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来了;

  山东省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玉民来了;

  电视剧《徽商》《辛亥风云》的作者季宇来了;

  以主要作品《那山那人那狗》等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彭见明来了;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兼省作家协会主席杨少衡来了;

  《山楂树之恋》编剧肖克凡来了,他认为“汕头是一座很有质感的城市”;

  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赛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葛水平来了;

  《花城》杂志社执行主编田瑛来了;

  写过《小镇上的将军》等名作的中国作协全委陈世旭来了;

  《唐山大地震》编剧,《唐山大地震》电影策划关仁山来了;

  中国作家协会副书记王巨才来了;

  《天下无贼》作者赵本夫来了;

  长篇电视连续剧《将门风云》的原著作者,国家一级作家马晓丽来了;

  出版有《军号与玫瑰》《秋色之旅》《令人眷恋的风花雪月》等专著的罗光辉来了;

  写过《我在天堂等你》、《春草》等而获奖无数的的军旅女作家裘山山也来了,

  电影《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的编剧王刚来了;

  获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白玉兰最佳编剧奖的全勇先来了;

  他们,带着奇特的眼光,带着品味的嗅觉来了!他们,带来不一样的季候风,文学创作的激情在升腾。

  令人神往的大地

  走在熟悉的大街小巷,走进老区新区,耳闻目睹汕头的发展变化,作协副主席谭谈希望汕头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讲好“汕头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汕头、前来汕头;

  走进储存着无数潮人信息密码的侨批馆,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编剧朱秀海对汕头感受非常深刻:侨批文物馆让他感受潮汕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有所不同,他认为:晋商的理想是把生意做到“南靠海,北近漠”,即最多在事业上南走到广州,北走到新疆。而汕头遗留下的侨批如果从文学角度来讲述“汕头故事”,其精髓就是海外的创业文化。他表示,潮汕商帮在海外打拼的艰辛历程,是潮汕商帮在中国商业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认为汕头有三种资源可以利用。其一是本地资源。当地民营经济非常发达,有许多典型;其次是利用国内资源,有新的发展空间和试验平台;三是丰富的海外资源,是汕头特有的数年来已形成互助伙伴,这里的故事非常多,其历史影响也是极为突出的。

  季宇直言:一个作家应该是一个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让人的精神和灵魂受到启迪和安放。文学创作要注重地方资源。中国三大商帮,共同特点就是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团结。潮商就是汕头的地方资源,潮商精神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扬,对潮汕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编剧王刚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很想写一部以《红头船》为名的剧本,以此勾勒出汕头从曾经开埠的繁华,到其衰落,再到重新崛起的景象。在这其中交织出几家人的故事,以不同的命运反映出汕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观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馆,作家叶辛、叶兆言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他们认为非遗应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当代”,“多保留有潮汕特色的东西”;

  走进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域,放眼远望围海而成的20多平方公里土地,陈世旭感慨,这是他去过的国家新区中靠海的面积和规模最大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汕头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走进具有“高校建筑之花”美誉的汕头大学,作家们感触尤深。参观了汕头大学图书馆,龙一表示“这里不仅宽阔、错落、现代,更重要的是松散的自由式管理,读书感觉很好。”李舫说:“不论是建筑、雕塑,还是刚刚参观的图书馆,没有内地大学的官气,很像西方的大学。”

  在“汕头大厦”老建筑前,陆天明建议:这里可以作为影视基地,让人有置身于100多年前通商口岸的感觉;肖克凡则认为应该加强对老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将之打造成具有潮汕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不论历史和社会怎么发展,总有一些传统是一直贯穿其中的,正是这些最本质的东西推动了发展。”裘山山建议:“开埠文化是汕头的一笔宝贵财富,希望汕头在发展的同时做好文化的传承,留住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望着正在修缮的骑楼建筑群,赵本夫若有所思,“决定城市的气质,不仅是要看新增什么,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什么。”他说,汕头老城区有着大量的晚清到民国的骑楼建筑,这些历史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能够保留下如此大规模的民国建筑是汕头“宝贵的历史财富”。

  走进潮汕名企,作家们对宜华集团助力汕头现代化进程赞赏不已。采风团团长关仁山欣然写下“祥云瑞华”、“ 观远青志”表达对企业的钦佩和赞赏之情。在国瑞置业汕头区域公司,获悉北京潮商会会长、国瑞置业董事长张章笋在汕头带头发起华侨创新产业城项目,牵动世界各地的潮籍相关企业共同建设华侨产业新城等壮举,作家们纷纷表示惊叹。叶辛称潮商对家乡的反哺之大,出乎意料。

  采风后,比较南北文化的差异,具有亲和力和包容精神的关仁山指出:“北方文化是豪放、粗放型的,但潮汕文化很细腻、开放、包容,人们的生活很从容很平和,这种平和是种文化力量。五千年中国梦靠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文化自信,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中华文化是个大家庭,南北文化需要冲撞、融合、互补,北方文化的粗放和南方文化的细腻融合在一起我们会越来越强大。”

  王巨才认为:从“创文强管”入手思路完全正确。因为世界上一切奇迹都是由人创造的。有了高素质的人,才会有高速度的发展。相信,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汕头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发达。”

  素材在这里发现

  在几届采风结集《品鉴岭南》系列丛书中,作家们赋有文学使命意义的行动和创作思维,既展现了汕头的历史,也以新的视野和角度,深刻揭示其中的问题,挖掘其中的美质,展现新机遇中汕头的新魅力,向大家表达他们对百载商埠的审美再发现。不少作家的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提高汕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活动,已经成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品牌。汕头在变化,汕头借助海丝的契机、以创文为抓手挥写特区现代文明城市的梦想将由一支支充满张力的巨笔抒写、传播,助推动百载商埠的发展!

  四年啦!三十三位名家先后来汕,时间虽短,却也留下独特审视的眼光和激情。在我的桌面上,一大叠翔实厚重、激越飞扬的文学作品已呈现。



编辑:林伟练 发表日期:2017年08月24日
(未经本社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