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艺廊

潮剧汇编《句句都是翰林造》显深厚传统

  梁卫群送来刚出版的《句句都是翰林造·潮剧锦出戏汇编》。面对墨香四射的书,不禁一阵欣喜。这本潮剧锦出戏汇编,正可见潮剧传统的深厚,淳钧先生珍藏的丰富,以及梁卫群女士的多艺多才。百个锦出戏,有如百朵鲜花争奇斗艳。

  从830年前的南戏之祖《王魁》,到680年前的关汉卿杂剧,再到明清传奇,以及历代经典,甚至久年不见演出的《戏珊瑚》,还有不久前的现代潮剧小戏。这本书收集齐全,涵盖全面,囊括精华。在体裁和艺术形式上,或者美学分类上,它更是百花齐放。它有悲剧、正剧、喜剧,喜剧中,有嘲讽喜剧、轻喜剧,还有众多闹剧,大力发挥了潮剧丑行的特长。这些剧作,有长有短,长的可演一个多钟头,如《香罗帕》;短的仅能演十几分钟。它们有文有武,还有短打戏,整个戏一句曲也没有,如《三岔口》。

  笔者曾经认为,古典“荆、刘、拜、杀”四大传奇中,潮剧缺了一“条”:《杀狗劝夫》仅海南省的琼剧才有。今天,此书中,却有一出《杀狗劝妻》,乃据秦腔改编,情节倒也生动。一劝夫一劝妻,都是讲孝道伦理的戏,足以相映成趣,聊备一格。

  这部剧作集中,保留了大量潮剧语音的精粹。方言是地方戏曲的主要特性,地方剧种应以方言为主要载体。而锦出戏又是剧种的精华。这些戏,本色语言甚多,十分生动,十分精彩。像《南山会》、《绛玉掼粿》,便充分发挥丑戏的专长,利用喜剧的特色,使整出戏从头到尾都令人笑声不断。《南山会》是来自民间的戏,经民间艺人口述,剧作家整理,充分利用生活化的语言,是纯粹的民间艺术,反映了群众艺术的辉煌。

  也是大约20多年前,有外地戏曲专家来汕头指导工作,我们以《偷诗》一剧招待来宾,不见击节。再演《柴房会》,客人们便笑逐颜开了。人家是擅演生旦戏的昆曲,你演生旦戏,演得过人家么?而演丑戏,正是我们的看家本领。这个道理有什么难理解的?

  为什么把《柴房会》选为剧种的优秀剧目代表?它保留了潮剧的传统精华。长期以来,我们注重生旦戏的培养,而丑行的培养工作似乎成为弱项。在不少人心中,丑,只是配角、杂角,唯此而已。其实,在潮剧戏谚中,有一句叫“无丑不成戏”,这是谁都知道的。《扫窗会》、《芦林会》、《庵堂会》是纯粹的生旦戏,并不妨碍它们成为经典。这都要视具体情况而论。

  丑行艺术是历代潮剧艺人的创造、积累,是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正好用其来壮大自己,几曾见有谁划地为牢?

  《井边会》有二丑,便摇曳生姿。《回书》、《磨房会》无丑,尤其是《磨房会》,只能靠刘知远的嬉皮笑脸来解决矛盾,便逊色多多。《泼水成亲》是小生花旦戏,有一丑便生意盎然。《梅亭雪》也是生旦戏,有一对男女丑,便显得扣人心弦。《孟姜女过关》更是一旦三丑,令人目不暇接。《妙嫦追舟》一生一旦,也是三丑,一老丑二小丑,十分风趣生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潮剧拥有一大批优秀老艺人,其中不少属于大师级人物,尤以丑行艺人占多数。也就是说,潮剧的宝贵财产,以丑行为最丰富、最珍贵,其次才是旦行。这当然和剧种的童伶制有关。然而,经历了70年,所有老师父都作古了,我们对珍贵的艺术,究竟继承了多少,长进和发展了多少?新中国培养的丑行艺术家,几十年来总是方展荣一枝独秀。这究竟说明什么问题?是否和舞台上丑戏不多,演员们缺少实践的机会,少有让他们展露才华的剧目有关?

  生、旦、丑、净,是戏曲的四大行当,像一个戏台的四条柱子,一只椅子的四只脚。潮剧的净行太弱了。这百出戏中,有净角的剧目,才区区三几出,变成了“三小”。权算工夫茶炉的“三山”。有了“三山”,炉子才稳当。千万要记住啊!

  前面说过,戏曲重在本色,故不弃生活化的语言。那丰富的地方语言,生动有趣,正是地方戏曲吸引人之处。要让这本书成为“悦读”之物,尤其要让外地朋友在阅读上毫无障碍,做少量必要的注释,这个工夫下得好!不过,对某些语言文字,还要更考究一些。比如“织麻”一语,应写作“绩麻”。布才用“织”。古人对此十分讲究。剧中,庞三娘、金花,都是读成“绩麻”,今人不识古代女红,不晓得是如何“绩”成的。

  想到就写,就此打住!

  李汉庭

发表日期:2020年08月12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