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 龙湖

龙湖区新津街道借创文东风实现“颜值”、“产值”双提升

“一个核心先锋引领”,即以社区党总支部为核心,创新城中村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部在非户籍人口融入工作中的沟通、联系、服务和引领作用;“两个渠道互联互融”,即每个社区党总支部建立一个非户籍人口党建服务群融合面对面走访发放问卷的形式,加强与非户籍人员的沟通服务;“三类人群重点凝聚”,即凝聚非户籍党员、非户籍人口中的优秀分子及非户籍人口中的普通人员,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消防安全、劳动技能培训、劳资调解、公益知识讲座等五大服务体系,“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增强基层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使非户籍人口在龙湖区安居乐业,贡献力量。”龙湖区新津街道党工委书记郑诗桂所说的,正是针对全市最大的城中村陈厝合片区实施的——以“核心引领+融合”为主题的“一二三”行动计划,而这仅是新津街道工作成效亮点的一个缩影。

自创文以来,新津街道屡见成效,接连打通两条“断头路”,啃下“征地拆迁”、“精简基层管理人员”、“拆除超高违建”几大“硬骨头”,辖区建广场、设书院,挖掘街区特色,发展商圈经济,曾经在人们眼中“脏、乱、差”顽疾难除的发展不平衡片区却走出了一条“突围”路,成为以点带面、以城带村成效显著的典型代表。

结合基层治理强化党建核心

继2017年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后,2018年,龙湖区委将整治重锤落在“基层治理”上,将今年确定为“基层治理年”,以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和大抓基层部署,切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位,如何理顺社区治理关系,以问题导向开展创新实践,探索“一核多元”可行模式,新津街道针对自身辖区特点,摸索出的“以党建为核心引领”、“构建‘1+7+21’模式”、“开展七大专项治理”等具体实践可圈可点。

每一个社区就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而社区党组织则是这“神经末梢”的核心和关键。在新津街道党工委书记郑诗桂看来,新津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辖区内既有纯城片区也有涉农片区,“但无论现实问题如何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大前提、立足点、总抓手都必须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社区干部为前来办事的群众答疑解惑。

除“一二三”行动计划外,该街道针对城区片实际开展的“一社区一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同样收效明显。如凤凰社区以党建为统领,打造便民医疗服务站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丽水社区设立“百姓说事室”,确定每月15日为“集中说事日”,由党员干部接待群众。丽东社区利用“丽东微党家”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党建信息,开展“微党课”,打造指尖上的党建;华新社区不断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组建包括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在内的各类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心品牌系列活动……一个个社区特色党建品牌擦亮了一张张社区名片。

尽管连年来新津街道基层治理初见成效,但仍“任重道远”,谈及目前该项工作推进过程所遇到的瓶颈及难题,郑诗桂直指“基层工作队伍的管理问题”。新年伊始,龙湖区积极构建“1+7”模式强化基层治理,在此基础上,新津街道因地制宜创设了包括搭建村民议事平台、全面推进居务公开、加强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等在内的针对性强、实操性强的21条举措,构建“1+7+21”治理模式。其中,最具特色、操作难度较大的应属被郑诗桂称为“瘦身计划”的“严控农村集体经济供养人数”这一条。

结合“基层治理年”活动,新津街道深入辖区开展消防演练。

万事开头难,但迎难也要上。郑诗桂表示,基层工作队伍冗员过多、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直是制约基层治理有效推进的桎梏,也是导致基层治理“老、大、难”问题突出的症结之一。“此次街道提出‘瘦身计划’,既然下定决心,那么从态度到措施上都要强硬。”为此,街道党工委一方面加强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切实推进涉农社区工作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济供养工作人员人数,截止目前,共清退涉农社区居委会超龄工作人员26人,实实在在地为村民减轻负担,增加收入,在更大程度上也意味着村民福利的改善。

强化基层党建是核心,21条是针对现状对点突破解决街道实际问题,而开展七大专项治理,则是从面上铺开,从上而下全面推进基层治理工作。记者了解到,接下来,街道将全面开展基层组织规范运作专项治理、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专项治理、基层黑恶势力打击专项治理、人居环境改善专项治理、集体经济绿色发展专项治理、基层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专项治理七大活动。“希望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使全街道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明显提升,基层组织运作更加规范,社会矛盾有效化解,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形成良好有序的基层社会秩序。”郑诗桂说。

屡屡啃下“硬骨头”创文拆违“看点多”

提及新津街道,绕不开“陈厝合”这一全市规模最大城中村。以往人们印象中的陈厝合是“违章搭建严重、垃圾乱堆乱倒、安全隐患突出”的典型代表,而今置身该片区,道路宽敞平整、街景立面焕然一新、主要出入口美化、亮化、绿化成效喜人,现代文明街区雏形渐显。自我市创文强管工作开展以来,陈厝合片区“颜值”大提升成为汕头市民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其中,庐山路从“断头路”变身“民生路”可谓是市民群众最津津乐道的事。

珠江路成灯光夜市一条街。

610米的距离,109座“拦路楼”,涉及258户拆迁户,庐山北路拆迁工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困难重重、进展缓慢,期间两度中断。在我市创文强管的大背景下,2016年5月20日拆迁工作重新启动时,这一“断头路”上还横亘着51座违章搭建楼房,拆迁总面积达21951.29平方米。但仅仅3个月,随着位于宁和街南和十四巷上的最后一座违建楼被拆迁机械拉倒,庐山北路宣告全面完成清拆工作。“4年拆了一半,我们用3个月就拆了剩下的那一半,算下来平均每天谈妥一户并完成拆迁。”回顾当时“五加二”、“白加黑”夜以继日奋斗在拆迁第一线与拆迁户沟通协商的过程,新津街道党工委书记郑诗桂形容是以一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在与撒泼耍赖的钉子户“过招”。

而这不是新津街道在创文强管中啃下的唯一一块“硬骨头”。同样是2016年8月,在市国土资源局和龙湖区政府的指导下,新津街道组织对黄河路南侧陈厝合段、黄河路与泰山路交界西南侧国有土地违章搭建物实施清拆,共拆除违章搭建物近百处,面积约8000平方米,对违建搭建者形成了强大震慑力。2017年7月,龙湖区启动东新中街拆迁工作,新津街道对沿线部分房屋进行拆除,使其成为继庐山北路之后打通的第二条“断头路”,切实方便了周边群众出入,提升该片区整体形象。

重点项目成效凸显,创文脚步片刻不停。据了解,现阶段,龙湖区及新津街道正将整治利剑对准“超高违建”这一城乡管理“顽疾”。去年年末,区及街道两级对位于陈厝合对一宗在建超高违规建筑依法实施拆除,打响了拆除超高违建的“第一炮”。

文化场馆提品质社区书院“好去处”

香域水岸有了新书院、金和潮乐社里曲悠扬、丽东社区迎春汇演节目多、正月里各路巡游有看头……近年来,新津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珠津社区、金龙社区、丽东社区文化广场,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覆盖,社区书院和图书馆分馆的有效推进,完善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基本上实现了“文艺表演有舞台、社区活动有广场、居民休闲有场地”,丰富和满足了辖区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辖区文化事业发展。而今,走出家门口就可以逛文化广场、上社区书院“充电”看书、露天看一场惠民演出已经成为辖区居民的日常文化娱乐生活。

社区书院环境宽敞明亮,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场所。

冬日的午后,新搬到香域水岸的70岁老人李玉喜滋滋地走进家附近的社区书院,“我在这里看书写字,学习到老年保健、饮食搭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还跟社区其他友邻学到了怎么用微信呢。”李阿姨感慨,“刚搬到这个小区觉得空气好、环境好,但过于安静有时觉得很无聊,有了这个社区书院后,闲暇时终于有了好去处。”

去年9月,新津街道社区书院正式投入使用,书院位于金砂东路金津桥北侧香域水岸二期,总面积920平方米。社区书院配置有电子阅览室、阅览桌椅、书柜、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提供可借阅的实用图书2000余册,每周开放时间七天,是一个集阅览室、讲堂、展厅、文明驿站、文体活动场所于一体的社区文化综合体,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和健身养生培训等精神文化需求。自开放以来,新津街道努力将社区书院打造成为社区居民开展阅读文化活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自身文明素质、参与社区管理事务的平台和载体,打造成为群众想去、常去的“新时代市民精神家园”,形成终身学习、遵纪守法、文明进步的良好氛围,促进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共同成长。

据了解,接下来,新津街道社区书院还将开展法律讲座、普及法律知识、开设四点半学堂及承接区妇联关于妇女“两癌”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同时,街道也将继续加大社区一级书院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街道文化工作更上一台阶。

而家住陈厝合的湖北人王姐一家近段时间则在期待陈厝合图书馆分馆正式开放。把家安在汕头,将汕头视为第二故乡的王姐告诉记者,“我们一家人来这里生活快10年,这两年见证了陈厝合的变化,感觉日子越来越舒心了,拆迁后现在家附近不再是杂乱的‘握手楼’,交通也便利了,周围多了很多小广场,还听说将建一个图书馆。”

记者了解到,陈厝合片区非户籍人口总量约30万人,户籍人口1.7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在城中村陈厝合建立图书馆分馆将直接服务于30多万非户籍人口,有利于补齐城中村文化设施薄弱的短板;有利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非户籍人口文化素质,使图书分馆成为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文化需求的一个好去处。据介绍,陈厝合图书馆分馆位于陈厝合城中村中心点,交通便利,楼下为陈厝合微型消防站,图书分馆拟在二、三和四楼设立,占地300多平方,目前,该图书分馆已完成施工建设。

营商环境再优化经济数据“有亮点”

在汕头十余个产业园区之间,占地6.22平方公里的珠津工业区并不起眼。然而,关于珠津工业区有这样一组数据却让人亮眼:2017年新津街道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7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主板上市公司32家,仅新津街道就有5家,占比近1/6。数据显示,珠津工业区是全省占地最小,占地面积与产值税收比最大的工业园区,位列全省第一;一般企业每亩创税50万元左右,但园区内单美宝这一企业占地6.6亩,去年缴税9000多万元,每亩创税高达1300多万元,是全市产出率最高的企业。

珠津工业区成为全省占地最小、占地面积与产值税比最大的工业园区。

数据的背后,是新津街道“软硬实力”的逐步提升。近年来,在规上企业产值总量基数巨大、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乐观、产值大户企业业绩遭遇滑铁卢等不利因素制约下,新津街道迎难而上,强化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挖掘街区特色资源,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突破经济发展瓶颈,促使各项指标任务平稳增长。

据了解,2017年,新津街道规上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区下达的指标任务;共培育“四上”企业25家,其中工业企业12家,限上批发企业6家,限上零售企业3家,限上住餐企业1家,服务业3家,完成区下达的任务指标;在重视工业园区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村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价值,积极谋求新的建设发展空间,落实各村居全面摸查辖区可利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在摸查的基础上,整合利用集体用地,引进规上、限上、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另一方面,街道创新发展思路和途径,充分挖掘街区特色资源,利用珠江路、泰山路汽车销售产业颇具规模的产业集聚效应,打造珠江路、泰山路“汽车销售一条街”,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商圈经济助推街区发展。

如何筑巢引凤,持续发展?街道党政干部清醒认识到,核心竞争力不能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辖区居民的文明素质、规矩意识,体现在政府的办事效率、服务环境上,只有“软实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为此,阶段来,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帮助辖区内企业做大做强,新津街道不仅切切实实为企业“跑腿”服务,牵桥搭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及用人难题;压缩、简化繁冗办事程序,吸引优质企业投资落户;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缓解企业用地难问题;同时还主动“走出去”进行调研,切准问题,创新思路把脉出招,针对大部分企业面临的“用人难”、“用地难”、“用钱难”提出若干建议,如建议部分联动,加大市场对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供需无缝对接;建议区委区政府探索以政府承租、政府收购土地等方式,对空置的农村集体土地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同时加大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针对闲置的建设用地,做好统筹规划,合理进行产业设置,进一步盘活利用土地资源;建议出台企业融资优惠政策措施,通过区财政提供贴息支持,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及龙湖区小额贷款公司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促进企业尽早实现上规上限。


编辑:郑钟展 发表日期:2018年04月09日
(未经本社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