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她们用行动践行南丁格尔精神

  5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护士节。护士被誉为“白衣天使”,一身洁白的外衣,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步步娴熟的技术操作,她们把爱心无私奉献给了每一位患者,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践行着南丁格尔的精神。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进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感受护士岗位的忙碌与辛苦,聆听发生在白衣天使身上的感人事迹,收获了无数感动。

  给孩子打针抽血都是“硬仗”

  儿科,常被比喻为“哑科”。儿科护士长陈晓瑜从事儿科护理工作20多年,练就了判断患儿哭声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本事。陈晓瑜经常提醒科室护士,有些危重新生儿、早产儿连啼哭的声音都没有,稍有疏忽,就可能错过挽救一条生命的最佳时机。在儿科病房和NICU,护士需要更加频密地巡查,仔细观察患儿的情况。2013年,我市手足口病流行,市二医院儿科病房及走廊都住满了患儿。陈晓瑜护士长合理调配好科室人员,实行弹性排班,放弃休息时间,与护士姐妹们一起并肩作战。有一次,陈晓瑜下班前循例查房时,发现一个患儿出现了精神萎靡、四肢发凉、呼吸急促、皮肤花斑纹、时有惊跳的症状,她马上通知医生,迅速将患儿转到监护室,指导护士配合医生有条不紊地抢救。在儿科医生、护士通力抢救了一整晚以后,患儿病情有了起色,生命体征稳定。四天后患儿撤离呼吸机,两周后痊愈出院。

  在孩子多、哭声大的儿科病房,护士有时候给孩子打针、抽血都是一场“硬仗”。在娇嫩的皮肤下,孩子的血管难觅踪迹,注射扎的是孩子,同时也是父母的心。要慎之又慎,力求一次成功。时常有焦急的家属对医务人员发起责难。陈晓瑜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她时常对护士进行开解安慰:“我们护理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护理技术,还要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理解家属的感受。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

  穿30多斤重铅衣参与介入治疗

  一根细细的导丝可以穿过身体的多处部位达到人体心脏的冠脉,在体外操纵导丝对心脏部位血管进行查探疏通,在危急时刻解除致命隐患;介入治疗让一个个濒死的生命起死回生。胸痛中心挽救了无数濒死亡的生命,这其中,是介入中心的医护人员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80后护士林玩君从事护理工作15年,12年的心血管内科护理和3年介入科专科护理的经历练就了她沉着冷静的性情和专业熟练的技能。胸痛中心介入室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必须24小时待命,为急救高危心梗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时间意识和责任意识,深深扎根在林玩君的心中。只要有急诊手术,她总是第一个到达医院,开启DSA仪器做好术前准备,等待医生和患者的到来。

  介入治疗需要在射线下直接进行,所以进介入导管室需要全副武装。“这就是手术用的铅衣”, 林玩君告诉记者,这身“铅衣裙子”足有30斤重,每天她要穿着配合大小手术,有时候一天三四台手术,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双手和胳膊长期暴露在X光下,每天承受着射线的辐射,林玩君却无法顾及,她在意的是配合好每一台介入手术的顺利完成。

  在世界屋脊救护重症患者

  “我很自豪,能够成为广东医疗援藏工作的一员,能够见证西藏的不断发展与繁荣,能够为藏区人民服务,我感到无上的光荣……”这是援藏护长张春玉的感言。去年6月,张春玉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广东省柔性医疗援藏的选拔,并成为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首名医疗援藏的护理技术人员。如今,半年的对口支援工作早已到期,张春玉却毅然申请延长半年时间,继续留在西藏服务。

  林芝地区人民医院属该地区唯一三级医院,从2016年开始筹备重症医学科并积极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张春玉在林芝地区人民医院担任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协助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筹建、运行工作。

  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最忙最累的科室,而世界屋脊上的ICU护理工作更加繁重。张春玉带领着护士们每天为患者扎留置针,输液、输血、吸氧、保暖、扣背排痰……遇到危重病患,连续几天不休息也是常事。遇到患者多,病情重的时候,很多医护人员一个月要值十几个夜班。去年8月24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脑疝患者。患者才23岁,因在牧区发生意外,导致重度颅脑损伤、脑疝、脑出血等,病情危重。该名患者在ICU治疗的5天时间里,张春玉和她的护理团队就像照顾亲人一样精心护理这名患者,每天24小时定时给他翻身擦背,清理大小便……经过一个多月的药物治疗和精心护理,这名23岁藏族小伙逐渐恢复意识。患者出院那天,他的阿妈为重症医学科的全体医护人员献上了圣洁的哈达,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们每天面对的不是血肉模糊、浑身是伤的新进患者,就是呼吸和心跳已近停止的危重患者,还有就是满身插管的术后患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患者,护士们都不能有丝毫懈怠。张春玉经常跟林芝医院的同事们说:“医患是生命共同体,惟有信任,才能共赢。在被转入ICU的患者中,有些因病重而感到生机渺茫,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精心治疗的同时,我们护士还要配合进行有效的精神治疗,重新点燃患者对生的希望。”

  本报记者 周敏 摄影报道

发表日期:2018年05月12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