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为人才施展抱负搭建良好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这一重要论述,为汕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再创特区辉煌指明了方向。”汕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郑良泽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郑良泽分析说,前两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汕头全市R&D(研究与开发)活动人员合计9325人,其中规上工业企业仅7339人;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合计13933人,占企业人员比重仅为3.6%,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全部科技人员的21.5%。企业的科技人员学历层次偏低,高素质高学历科技人才匮乏,人才总量和结构现状难以支撑汕头的自主创新活动。“十二五”期间,汕头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97.2%,居全省首位;知识产权工作居全省前列,获批设立中国汕头(玩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进入“广东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行列。但是汕头大多数企业还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不高。

  郑良泽认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人才,汕头必须加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种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要留住用好各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并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引得进、留得住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不能简单靠一两项措施,而应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努力营造文明开放、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善待人才,积极改进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支持企业成为吸纳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主体,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为人才施展抱负搭建良好的平台。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开发投入、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成功的概率就越高。”郑良泽建议我市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各行业的优势企业促进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本报记者 王开颖

  

  

  【记者手记】

  突破常规 补齐人才短板

  众所周知,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是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因此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题中应有之义。同为经济特区,厦门市2013年底已拥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516个,研发机构中从事R&D活动的人员2.16万人;全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3.28万人。在这方面,汕头比起先进城市来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应当对标先进、奋起直追。

  当前,全国各地吸纳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战”已趋白热化,各种优惠政策不断推出。汕头要补齐人才短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解放思想、突破常规,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上出台力度更大、更具前瞻性的政策措施。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平台的建设,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高效融合,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提高的投入体系和保护体系,也都是政府层面要抓紧做好的重要工作。

发表日期:2018年05月17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