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四大城市组团”推动一体化发展

  在百载商埠的源点,历尽风雨沧桑的骑楼、老街找回了曾经的光彩,潮人精神家园重现迷人“芳华”;沿着城市母亲河蜿蜒而上,梅溪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已经启动,一条多元复合型景观文化再生走廊即将华丽绽放;来到城市的最西端,喷涌的创新活力在这里不断集聚,一座生态智慧新城正在拔地而起……

  走马金平,一幅以振兴为底色的老城区新蓝图徐徐铺展眼前。市委书记方利旭日前赴金平区调研时指出,“要以城乡一体化统筹金平区各项工作,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管理模式,打破制约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桎梏,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和改革创新发展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

  对此,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委书记、金平区委书记吴启煌表示,这非常符合金平实际,以改革焕发老城区活力、以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金平区已经找到发力关键点——以建设“四大城市组团”为基本格局,金平区正一体化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努力加快城区扩容提质,推动城市功能布局战略性优化。

  打造“智慧高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3.5亿元,增长10%,经济总量连续11年居全市各区县第一;净增9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10家,总数和净增数均居全市各区县首位;拥有10家科技型上市企业和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上市公司总数居全市第一……骄人的数字背后,是金平区加速转型升级、创新活力喷涌的底气。

  这种底气从何而来?近日在金平区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发布大厅,金平区与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联合举办的一场产学研对接会揭晓了答案——以政产学研合作为载体,科技智慧的“火花”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在金平区实现对接,并不断发生着“化学反应”。截至目前,金平辖区企业已与国内30所高校和13家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约25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奖38项,市科技奖91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全市第一,全市首个国家专利优秀奖、国家专利金奖也先后落户金平。

  去年落户中以(汕头)创新合作区的瑞博纳斯增材制造研究院就是辖区企业瑞祥模具有限公司与汕头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产物。目前,研究院与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合作开展的“3D打印在航空钢结构件制造中的应用”项目正在全力推进。未来,研究院还将瞄准“汽车零部件3D打印数字化智能制造生产”等三大重点平台。

  依托“家门口”的两所高水平大学——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金平区正加快打造西部高端智慧组团。对此,吴启煌信心满满:充分发挥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高新区、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的核心引领作用,在西部片区集中发展高等教育、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源头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运用、产业配套实施、产学研政资紧密合作的完整链条,打造高端科研机构、高端技术人才、高端技术企业集聚的“智慧高地”,必将为金平乃至全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做好“水”文章,营造绿色宜居环境

  去年,起点于梅溪河上游旦家园与新津河交汇处,下游至老城区出海口,全长约14.7公里,总建设面积约247公顷的梅溪河“一河两岸”景观概念设计出炉,以“一廊、双心、三段、十景”的空间格局,规划多元开放的魅力滨河两岸空间,打造“水文化、水生态、水安全、水风景、水和谐”宜居生态,为老城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要发展,更要绿色发展!也是在去年,金平区启动鮀济河、月浦主排渠等5处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正式打响投资18亿元、为期两年的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

  地处三江交汇处,南有内海湾,北有牛田洋湿地,自然条件优越的金平区正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要求,打造亲水宜居生活组团,全力做好“水”的文章,加强河道、堤围、河岸的全面整治,推动沿河、沿内海湾、沿湿地公园成片改造建设。据了解,按照市委工作部署,近期金平区正积极开展牛田洋红树林种植踏勘调研,为保护好牛田洋这片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湿地做好前期规划论证。今年,他们还将先行突破梅溪河“一河两岸”中段建设,以先进理念、超前思路,将梅溪河两岸打造成为粤东滨水地区空间综合开发的典范。

  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城区扩容提质

  小公园开埠区曾是上世纪30年代汕头经济繁荣的象征,是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更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一条条老街、一座座骑楼,承载的不仅仅是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的历史,更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脉络。

  保护老城,就是留住文脉。近年来,金平区全力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广大市民和海内外乡亲翘首期盼、停滞长达20年的小公园保育活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西堤路沿路骑楼、小公园亭相继修缮改造;同文学堂、香园等12处文物点及不可移动历史建筑完成修复;开埠区“三环三线”首期13条道路、约占小公园核心区骑楼群60%的14万平方米修复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启动。而在去年,酝酿近20年的乌桥岛整体改造也纳入省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达60亿元,启动预征收和安置区建设。

  围绕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城区扩容提质,金平区把“打造小公园城市精品文化组团”作为推动城区面貌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的突破口,并计划今年全面完成小公园开埠区“三环三线”首、二期工程,加强业态规划管控和旅游元素打造,使核心区成为展示开埠历史、潮汕文化、非遗成果、文化创意、工艺美术的窗口,打造成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同时,加快乌桥岛棚改的房屋征收和安置区建设步伐,按期完成6700户棚改任务,建成粤东高端生态“明珠”,与小公园片区互为呼应、相得益彰。

  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聚焦内生动力、高效规范、城乡统筹和创新包容,高新区、金平区在全市各区县中率先出台《关于重塑营商环境优势,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见》和《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围绕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具体细化了80项目标任务,并喊出“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再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的响亮口号。

  事实上,优化营商环境,金平区一直在积极探索。近年来,区级各部门大力开展“暖企惠企扶企”走访,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开辟“三集中”绿色通道,压缩行政审批时限,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更引来了万达、京东、阿里巴巴、红星美凯龙等“金凤凰”纷纷来栖。

  “政府不仅把项目招进来,还扶上马,送一程。”汕头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谢飞感慨地对记者说,汕头万达广场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正是汕头营商环境“革命性再造”的最好见证。据谢飞介绍,从项目落户到启动建设,由金平区牵头成立的专门协调小组组织召开多次现场协调会,为项目的规划、施工、用水、用电等审批工作“开绿灯”,大大缩短了流程,提高了效率。各相关职能部门也主动定期走访,上门服务,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了政府的服务和热情。

  以万达广场落户为起点,金平打造现代服务业组团的路线图已经绘就——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金平区将以汕樟路、潮汕路、大学路为轴带,集中发展城市综合体、大型商业网点、专业市场等商业网点,形成以广厦和华新城片区为核心,以潮汕路、大学路为主轴的商圈、物流圈,打造汕头西部新的商贸中心。

  本报记者 李扬


发表日期:2018年05月23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