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潮汕木工匠陈悦群37载雕刻潮汕文化精品

  本报讯 (记者 陈文惠)潮汕祠堂蕴含着潮汕地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不断活化着内涵丰富的祠堂乡土文化。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当前,潮汕乡村祠堂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潮阳区金灶镇, 54岁的潮汕木工匠陈悦群学艺已有37年,凭着一直对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和孜孜以求,如今,陈悦群既是一位能从事潮汕传统古建筑设计、修复重建、大木制作的“总工程师”,又是一位雕刻人物、花鸟、虫鱼的木雕能工巧匠,他学有专攻,在潮汕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领域里成为一名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

  17岁时,陈悦群就开始入行跟随父亲学习木匠技艺,从事祠堂古建筑的整体设计及木雕艺术品的雕刻制作。近几年来,他又把精细木工的绝活传给下一代,今年28岁的儿子陈颖锋是祖传的第五代传人。

  连日来,陈悦群父子俩带领一支团队,正在重新修建位于潮阳金灶镇金溪乡的关帝庙,“这是根据旧庙重新设计的,厅和房都有所改变,厅从15瓦改为21瓦,两边房各从6瓦改为8瓦,建筑物的深度加深了1米多,栋高、檐口板水也适当配比提高”,陈悦群如数家珍。

  潮汕祠堂秉持着千多年来的文化传承,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民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每一个乡村祠堂都有其文化内涵、建筑特色、家族故事,是潮人“记住乡愁”的精神圣地。“潮汕祠堂从设计、营建,到装修的细致与精密,反映了潮汕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陈悦群介绍,他的大木制作绝活包括“下山虎”、“四点金”、“五间过”、“祠堂”和“三间过二进厅”等,规模大一些的有“三壁连”、“五壁连”、“十一壁连”、“驷马拖车”、“九龙吐珠”等潮汕厝局,“建造时可以依据地面的面积大小进行设计,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古时称‘落杖竿’,现在我已经慢慢把手艺传承给下一代。”

  说及祠堂文化,当然少不了点睛之处的木雕技艺。由于潮汕古建筑普遍具有族人“寻根问祖饮水思源”、“忠孝贤德爱国爱家”等意义,祠堂中当然不能缺少三载五木瓜、花鸟虫鱼的雕梁画栋及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等造型的木雕。

  在陈悦群的工场,一堆堆原始的木材,经过备料、设计、优选、画图、打粗坯、整细雕、打磨、上色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程序,木匠们使用几十种工具,在几千甚至几万次的敲敲打打之后,才制作出一个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木雕作品。陈悦群介绍,精心雕刻出来的祠堂木雕绝大部分蕴含着不同的潮汕历史文化故事,例如“汾阳府郭子仪拜寿”、“薛仁贵回窑”等经典故事情节。“运用熟练的雕刻技法,可以在一条四米多长的樟木上,雕刻近百个人物、骏马和树木的形象。”陈悦群说。

  “这是一尊大狮和狮仔,也就是大帅和少帅。”只见几只小狮仔面朝母狮,形象生动,如人间天伦和睦亲密,母狮神态壮硕雄健,胡须的卷珠毛细致传神,让人领略到潮汕木雕极尽精湛的工艺特色,凝聚着木匠心血,陈悦群表示,雕刻人物,衣物、皮肤要讲究质感,刀刻下去要做到衣服下面有肉,皮肤下面有骨头,活灵活现。需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数十年如一日不断修炼功底。也因为他的精准和严苛,木工技艺和祠堂建设的声名远播。

  历年来,陈悦群的足迹遍布潮普揭地区,新建及重修很多祠堂古庙,有西胪镇的“驷马拖车”、金灶镇的“陈氏家庙”和金溪镇的“蔡氏家庙”等,“工作虽然辛苦,但能够把潮汕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在奋斗的过程中感到非常幸福。”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陈悦群与时俱进,让儿子融合电脑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木雕和传统建筑设计。儿子陈颖锋表示,以前手工画图每幅要花一两天,现在使用电脑一两个小时就能够画好,而且精确度更高。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他深深地眷恋家乡的传统文化,全心投入自己一直挚爱的潮汕古建筑事业,陈悦群携儿子按照祖上流传下来的《鲁班经》,带领团队为乡村古建筑做整体设计、大木制作和祠堂艺术品雕刻,陈悦群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为潮汕乡村古建筑增添光彩,把潮汕祠堂打造成为传承潮汕文化的精神家园,用立体式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永远记载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潮汕文化符号,以进一步激发海内外潮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发表日期:2018年08月06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