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顶上的辉煌”凝聚三代人齐心守护

 


 

 

  陈衍庭说结婚40年从未吵过架

  幸福的一家

  陈衍庭夫妇和女儿在制作盔头

  本报记者 吴湘红/文 林少然/摄

  颁授词

  用时光和智慧传承非遗技艺,坚守初心诠释“匠心精神”,让濒临消失的古老文化重燃生命之火,纵然端坐于华丽的舞台背后,这个家庭也应该获得更多的掌声

  热闹的潮剧舞台上,这边厢,踩着丝竹弦乐悠扬的乐音,小姐和夫人款款出场,华丽的衣裳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炫目,头上的帽饰更是熠熠生辉,引入注目。那边厢,锣鼓声声,几位武将在台上挥舞着长枪短刀酣战正浓,刀光剑影中,他们那造型别致的头盔更添几分凛凛威风。台上演员精彩的表演扣人心弦,而人物华丽精致的服饰帽饰更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光添彩。

  舞台上演员款式各异的冠帽称为“盔头”。“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它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在塑造人物形象、彰显身份、性格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能。潮剧盔头作为构成潮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统制作技艺在潮汕地区流传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如今,我市仅存一家专门从事潮剧盔头制作的小作坊,71岁高龄的潮剧盔头技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陈衍庭带领妻子和两个女儿坚守着这门传统手工技艺,这么多年来,他们甘于寂寞,潜心研究,博采众长,将潮剧各个行当的帽盔品种从开始的六十多个发展至上千个造型,为潮剧舞台上一个个鲜活形象的塑造付出许多心血。近日,这个齐心守护非遗技艺的和睦家庭入选第二届“最受推崇的十大潮人家风”家庭。

  恪守“匠心精神” 传承非遗技艺

  中秋前夕,记者来到了陈衍庭兼作手工作坊的家。踏入这套几十平米的住宅,仿佛来到了剧团的化妆间,只见墙壁上挂满了款式各异、珠光宝气的盔头,看得人眼花缭乱。客厅里,几张桌子拼成工作台,陈衍庭一家就在这里制作盔头。陈老师虽已年逾古稀,却仍然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他的爱人赵姨笑容满面,十分健谈。两个女儿专心致志地在剪图版粘布条,时不时地调侃父亲两句,陈老师在一旁呵呵地乐着,一家人其乐融融。

  说起非遗技艺盔头,陈老师津津有味地介绍起盔头的制作过程。潮剧盔头制作技艺作为一项传统的纯手工技艺,主要有七大工序,各道工序环环相扣,精工细琢,不仅操作起来十分繁琐,更需要高超的技艺。譬如墙上挂着的一顶精美的蓝色“文凤冠”,由70多片碎件组成,要花4天时间才能制作完成,足见工艺之繁复。陈老师却从不嫌麻烦,一点一点精雕细琢。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他们一家制作的盔头造型准确、工艺精细,不仅古朴典雅,戴着也舒适,受到各个剧团的喜爱,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也不时有客户慕名前来订购。

  这样枯燥的活一干就是几十年,陈老师称是因为太喜欢了。陈老师的父亲是已故潮汕知名木偶及剧装艺人。陈衍庭从小就对手工制作工艺非常感兴趣,放学后经常跑到剧装厂的橱窗前看工人制作古装戏服,后来父子俩从木偶制作转向潮剧盔头制作。赵姨跟陈老师结婚后,刚开始是帮忙做盔头,后来也全心全意地跟着陈老师开起了夫妻作坊。说起做这一行的辛苦,赵姨感慨不已。由于汕头只有他们一家制作盔头的作坊,平时做到凌晨两点是常态,碰到剧团要赶戏或是参赛,更是通宵赶工,有时三四天不休不眠。赵姨说,她有时顶不住了就去眯下眼,陈老师就一直做,连歇一会的时间都没有。“没办法,那时孩子还小,就我们两个做,总不能耽误了剧团的戏啊。”长期久坐,陈老师腰椎劳损,赵姨的手由于做绒缨都变形了。熬得太苦太累的时候,陈老师也说过不做了,但对这项技艺难以割舍的热爱,却让他一做就是40几年。耳濡目染,两个女儿现在也帮着父母做盔头。小女儿陈洁前年还获得非遗传承人资格。事业后继有人,陈衍庭夫妇倍感欣慰。

  穷极一生去做一件事,将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正是这样一种“匠心精神”,让陈衍庭一家坚守并传承着这濒临消失的古老文化。

  以“家和”格言治家 三代“传非”无怨无悔

  采访过程中,陈老师一家一直不停歇地赶工。问起跟着陈老师这样辛苦谋生,赵姨是否有过埋怨,赵姨笑称没想那么多。制作盔头是陈衍庭最喜欢的事,自己能帮就尽量帮点。晚上做到两三点,赵姨会给陈老师煮夜宵。不太忙的时候,两人就一边工作一边唠嗑,时间也就容易打发。赵姨嫁入陈家时,一大家子20几口人,赵姨要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还得做盔头,忙得焦头烂额。晚上两三点睡,早上六七点起来做饭,带孩子上学,回来睡一个小时回笼觉,赶紧起来开工,日复一日。“我们结婚40年了,从来没吵过架,因为太忙了,忙得没时间吵。”陈老师伸出四个手指,表情颇为生动。我们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这是一句大实话,都这么忙了,哪还有时间吵啊。赵姨感慨地说:“家和万事兴,我家每年的春联都会挑有这句话的贴,一大家子和和气气地在一起,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在陈老师和赵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女婿和孙子空闲时也会过来帮忙,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现在,陈老师的两个女儿都在做盔头,年轻人有更多的想法,小女儿陈洁把制作木偶的小盔头改良成用于摆设的迷你盔头,做工更为精致,在前不久的非遗展会上大受欢迎,卖出了很多,这让陈洁兴奋不已。她准备将迷你盔头加以推广创新,在包装上再加以改进,便于摆设,同时附上盔头的简介,让人们了解更多有关盔头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文化馆的组织下,陈衍庭一家还走进校园和社区,向学生们传授盔头这项非遗技艺。

  有了孩子的传承,陈老师和赵姨也有了少许的空闲。他们早上起床后,会一起去公园散散步,回来吃完早饭喝杯茶,唠唠嗑,再开始工作。“现在不用我去买菜做饭了,这些都归女儿做。”赵姨开心地说。周末或节假日,他们和女儿女婿孙子孙女经常会开车去周边游玩,共享天伦之乐。

  记者手记

  冰心曾说过:“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采访陈衍庭一家,记者时时被他们一家的和睦和亲情所打动。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典型事例,只有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儿女们的欢声笑语。然而,正是这些平淡和琐碎,构织了家庭的温馨,诠释了“家和万事兴”的精髓,支撑着他们乐观地面对种种困难,齐心守护着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

 

 

 

编辑:陈效云 发表日期:2018年10月0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