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鮀浦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詹益盛38年精雕细琢提升技艺

  詹益盛正在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石雕创作

  图为詹益盛和团队创作的乘龙观音石雕


詹益盛 

 

  潮汕石雕文化历史悠久,潮汕石雕与潮汕木雕的发展历史同源,均始于唐宋,兴盛在明清。

  清末民初,石雕潮式镂通雕的艺术风格发展到顶峰,成为财富与艺术的物质象征。潮汕石雕历史上分布于现在汕头、潮州、揭阳及梅州等地。如今汕头的石雕分布于中心城区鮀浦及潮阳区、潮南区,当代潮汕石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题材、造型、技法都有不少变化。石雕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浮雕、沉雕、圆雕、平通雕、双面通雕等表现形式和技法,潮汕石雕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然而,如今掌握潮汕石雕工艺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鮀浦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詹益盛是其中的佼佼者。自22岁学习传统雕刻造型及雕刻技法以来,詹益盛手中这把锤子一拿就是30多年,他兢兢业业,遍学名师,不断提升个人雕刻创作技术,在吸取民间艺术养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学院派的艺术,以设计新颖、格调高雅、技法精湛、独具创意的表现形式,为石雕艺术发展做出新尝试。

  

  继承潮汕传统石雕技法 学习现代雕塑造型艺术

  詹益盛的石雕创作基地鮀浦石雕工艺厂位于桑浦山麓,记者驱车前往采访时,詹益盛正与他的学徒和技术骨干在雕刻一件融合我市各种非遗项目的巨型浮雕。“这里粉尘太多了,噪音又大,我们到工作室里聊。”詹益盛指着山坡上堆放着的一堆堆石材和半成品作品告诉记者,石雕创作每天与石头打交道,手锤敲凿或使用电动工具,粉尘多、噪音大,满脸灰土、大汗淋漓是“家常便饭”,许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这苦。

  回忆起自己与潮汕石雕结缘的往事,詹益盛历历在目。1981年,年仅22岁的詹益盛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从饶平老家来到汕头拜师学习传统雕刻造型及雕刻技法,跟随当时很有名气的石雕大师郑荣通学习传统石雕工艺。郑荣通是汕头市石雕厂技术组长,1979年被委派到广州参加海珠广场《解放军像》制作,其造型艺术及技法得到广州美院雕塑家称道。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詹益盛进步飞速,从雕刻的使用工具,到雕刻刀法的使用,他都一丝不苟地学习,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仅仅一个月时间,就开始独立制作雕刻作品。尽管石雕创作体力消耗大,铁锤或铁钻打到手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凭借着毅力和热爱,詹益盛还是坚持了下来。1986年,他自办石雕工艺厂,开始带徒授艺,并将潮汕传统石雕技法与现代雕刻技法融为一体。

  1988年,詹益盛经人介绍到广州美院,因此接触了著名雕塑大师曹崇恩教授,当教授指导学生时,他就在一旁仔细聆听,这样耳濡目染“偷师”了6年,让他学到了不少雕刻的秘诀,形成了独特造型艺术及雕刻手法,技艺得到很大提高,雕刻的作品栩栩如生,深受专家学者称道。1986至1989年间,詹益盛先后完成了曹崇恩教授设计的汉白玉像《何香凝》和花岗石大型头像《冼星海》。这两座作品,至今仍安放在广州市仲凯农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市星海园。

  积累经验提升技艺 耐住寂寞精益求精

  詹益盛告诉记者,潮汕石雕根植于潮汕大地,是鲜活的潮汕文化的符号,在潮汕各地广泛分布于广场、园林、学校等地,也作为主要构件的形式存在于各大祠堂庙宇及民居间。位于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的从熙公祠,建筑石雕以门厅和石门肚上两块80厘米×120厘米的“鱼耕樵读”和“士农工商”石雕屏最为出名,里面的雕刻精美细致,人物的神情丰富多彩,活灵活现,俨然是两个热闹的场面。门厅垂花柱的石雕花篮,可谓是潮汕垂花柱的代表作,悬吊在梁枋上,精雕细刻,花篮里装满各式花朵,玲珑剔透,赏心悦目。

  多年来,他虚心向名师请教,潜心研究石雕技艺,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立体人物、动物、浮雕、镂通雕、平雕等雕刻技法,熟练掌握石雕艺术的设计、制作、安装等技艺。在詹益盛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人物雕像、花卉插屏,镂通的,浮雕的,圆雕的,林林总总的作品精美细致,令人叹为观止。他告诉记者,每件作品都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不仅要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还要耐得住寂寞,有的作品制作时间长达数年,每一件作品,从模型开始,都需要亲力亲为。

  詹益盛指着一件人物雕像向记者介绍潮汕石雕的工艺流程,他说,一件作品首先从设计图纸开始,根据图纸铸造模型,模型的铸造一般要按照1:1的比例打造,一些装饰性的作品,可采用1:4或1:2的比例。模型完成后,在进入雕刻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凭借经验进行细微调整。以人物造型为例,复杂的人物表情,从额头的纹路、眼角、鼻尖到嘴角,都需要一点一点,从模型上比对丈量,然后复刻到要雕刻的石雕粗模上。要刻掉多少石,保留多少石,都要视刻石进程中的艺术视觉效果而定。这些都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在工作中不断推敲研究,增进自己的技术。严格要求、耐住寂寞、精益求精,这是詹益盛对自己定下的要求。

  精品力作频出屡获殊荣 走出国门宣传潮汕文化

  38年来,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总结经验,詹益盛的石雕工艺技法愈加成熟,作品也屡获殊荣。2009年,在第十五届国际潮团联谊会组委会和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举办的“广东省潮汕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花岗岩石雕、双面镂通雕作品《喜上眉梢》、《富贵长寿》,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雕刻技法,获得了评委专家的一致赞赏,荣获金奖。他也被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12年,在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詹益盛和林任强联手创作的《海洋三宝》石雕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意奖金奖,为汕头争得荣誉。2012年,詹益盛被命名为汕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鮀浦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

  除此之外,詹益盛的雕刻作品还有南澳黄花山森林公园龟埕中的石龟、汕头市农科所的30尊科学家塑像、市委党校高达5米的马克思像等一批作品,在国内还遍及广州、惠州和海南等地,甚至走出国门。2015年,詹益盛和团队历时2年雕刻创作完成高达21米、重约360吨的巨型乘龙观音石雕,安放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哈灵顿市大丛林三宝山,从汕头漂洋过海到大洋彼岸的这尊观音石雕,将永久矗立在三宝山上,成为加拿大乃至北美的标志性艺术雕塑,这将对宣传潮汕文化,促进中加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

  谈起此事,詹益盛仍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打造、运送这尊巨型观音石雕困难重重,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整尊石雕中心支撑力的问题是主要的难题。为此,他还专门请教了力学工程师,请他们参与石雕结构设计,最后用钢筋混凝土打了一根结实的承力柱,解决了龙与观音之间的承载问题。完工后还面临如何将这尊巨型石雕运送到加拿大的问题,让大家费尽心思。最终,在市外事侨务局等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将石雕分成23个部分,用15个集装箱运载,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漂洋过海终于到达大洋彼岸。这是广东省石雕作品首次远销北美,传承国粹,扩大了潮汕石雕在国际市场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受到海外人士的连连赞许。

  

  项目传承

  潜心研究石雕技艺 毫无保留致力传承

  

  据詹益盛介绍,潮汕石雕主要以花岗岩为材料,从大而小,从外及里,从粗到细,层层遍遍,精雕细刻,有凸雕、沉雕、圆雕、平通雕和多层通雕等表现形式和手法。由于石材取自天然,经得起雨淋日晒,可以长期保存,因此石雕成为大型纪念性与装饰性雕刻的主要艺术品种。潮汕石雕除了沿用传统的四种雕刻方法之外,还借鉴潮汕戏剧、绘画等民间艺术形式,创造出特有的潮汕建筑石雕艺术,它以精美而传世,以细刻繁雕而见长,凸现奢华富贵,是一种财富的折射和雕刻技术的炫耀。潮汕石雕在历朝历代的雕刻艺术品中,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为研究了解当时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史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具有南派石雕艺术风格的潮汕石雕,崇高威严,古朴浑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年来,詹益盛在吸取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学院派艺术,开始把传统技法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作品从寺庙到厅堂,创作了一批适合家庭摆设的汉白玉、山霞红、玉石等材质的作品,为石雕作品进入家庭作出新的尝试,为汕头石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除了潜心研究技法,詹益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授艺带徒,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石雕艺术的兴趣与认知。近年,他无偿地向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供场地和资源给想学石雕的年轻人,并且孜孜不倦地亲身指导。

  “石雕创作的环境比较差,过程辛苦,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学。”谈起传承的情况,詹益盛坦言并不乐观,他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跟随在他身边的学徒有20多人,大多都是吃苦耐劳、用心学习的青年人,如今身边的学徒只剩寥寥数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愿意从事手工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尽管薪酬不低,但辛苦程度不言而喻,愿意接触的青年人大多把石雕当成一门兴趣,而非一份职业。令詹益盛欣慰的是,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和传承发展非遗项目的力度,各大传媒也对石雕工艺发展及工艺传承给予了很大关注,前来参观学习的青年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詹益盛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前来学习学艺,真正沉下心来,刻苦用功,他也将不遗余力、倾囊相授,为传承发展石雕艺术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者手记

  手工艺人的匠心坚守

  在采访过程中,这位年近60岁的老艺人始终面带笑容、精神抖擞,虽在汕头生活了几十年,然而乡音难改,操一口饶平口音,言谈之间透出一股朴实与内敛。粉尘、噪音、伤痛、劳累、寂寞……这些常人所嫌弃甚至厌恶的,在他那里都视为是一笔财富,他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在詹益盛身上,记者感受到是一名手工艺人的匠心坚守。

  “石雕工艺创作确实比较辛苦,要靠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也需要一定的毅力,热爱支撑我坚持了下来。”詹益盛表示,从事石雕工艺的艺人能坚持下来的屈指可数,能够用作品获得社会各界认可的更是少之又少。让他欣慰的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刘洪明、邱前来、刘饶等学徒较全面掌握了鮀浦石雕工艺的造型及技法,成为鮀浦石雕工艺厂的技术骨干,让鮀浦石雕的传承发展有了新一代的生力军。他希望,新一代石雕艺人能够热爱这门技艺,孜孜不倦地追求和雕刻着石头上的“艺术人生”。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林蓁

  本报摄影  本报记者 袁笙

发表日期:2018年11月08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