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我市老师家长各有看法

  为切实保护青少年视力,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12月7日,广东省教育厅联合省卫生健康委起草发布《广东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实施方案》),该方案中对家庭、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及有关部门等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中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方案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拟出新规的公布,受到家长老师的关注,记者为此走访市区几位老师和家长,了解到他们对此的各自看法。

  《方案》:初中书面家庭作业不得超过90分钟 老师:学生做作业所需时间因人而异

  针对中小学校加强视力健康管理,《实施方案》指出,校长是学校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将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学校硬件建设和管理,以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要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检测制度。到2030年,实现全省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实施方案》要求中小学校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统筹管理年级组和学科组作业数量、时间和内容。针对《实施方案》提出的要科学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不得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以及“初中书面家庭作业不得超过90分钟,寄宿制学校学生晚上学习时间、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超过1小时,高中阶段不应超过2.5小时”的说法,从事初中语文科教学的林老师认为,学生做作业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学生做作业速度快,有的学生经常磨蹭,在不完全是素质教育的体制下,这种强制性的规定不是很适合”,林老师表示,“初中生学业紧张,不得超过90分钟的学习时间过于笼统,学生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以时间的限制有点牵强。”

  《方案》: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家长:有赞有弹各方声音不一

  《实施方案》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学校要坚决控制校内统一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1次,其他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2次;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严禁以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严禁以各种名义组织考试选拔学生。

  据了解,目前由于存在升学竞争等方面的原因,一些中小学给学生布置过多书面家庭作业。过多课业负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还给家庭带来了不少麻烦。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透露,孩子的家庭作业现在成了全家人的负担,每天下班之后还得帮孩子完成任务,一家人都被家庭作业牵着鼻子走,“如果《方案》能够实施,对家庭和孩子都会减少很多麻烦,同时‘小眼镜’也会少一些。”

  也有的家长表示,单科老师布置作业并不算多,但要考试的时候,各科老师之间一般不沟通,都布置了很多作业,加起来就多了,“有些班主任为了控制作业总量,告诉学生们自己这一科作业可以自行减量。”

  记者采访了解到,有些家长也对此表示担忧。二年级家长陈先生对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表否定态度,他说,“虽然是素质教育,但什么都以分数为考量的教育体制,学校平时还是要抓紧为好,没有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孩子回家松松垮垮,到了考试就乱套,还是不要太放松的好。”

  《方案》: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

  家长:第一次把视力问题写入方案受欢迎

  针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实施方案》要求学校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根据《实施方案》,到2023年,广东省力争实现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地级以上市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实施意见》提出,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等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严禁市、县人民政府片面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此外,学校需要改善视觉环境,要求2023年教室照明要100%达标;要坚持眼保健操等护眼措施,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由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4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初中生小李家长认为,“家庭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每天不超过1小时”的方案非常好,第一次把视力问题写入方案,是一件好事,“《实施方案》指出,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对孩子生长发育来说,都是保证孩子睡眠时间的措施。”本报记者 陈文惠

编辑:李群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11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