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谱写“汕头经验”时代篇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汕头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社会治理体制,首创“三三四”“二二六”补贴出售住宅模式,率先在全国改革居民住房分配制度;创建第一个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中国大陆第一家宁养院……社会治理方式一直走在前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需要转变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上,汕头各区(县)、各单位持续推进,抢抓机遇,破题发展,亮点频现,从金平区创新土地节约集约管理新模式,到龙湖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再到市检察院司法救助经验获最高检、省检察院肯定和推广,汕头正努力探索一条社会治理创新之路,谱写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汕头经验”时代篇章。

  率全国之先建设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

  基层自治激活“社区细胞”

  金平区鮀莲街道地处汕潮揭三市交界,下辖16个涉农社区,曾经是基层管理的“老大难”。自2015年率先成立我市首个街道级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街道将辖区57个社会组织进行整合,建立联合会党总支部,从制度上理顺关系,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组织运作体制后,近年来,片区社会大局持续平稳和谐,基层基础得到夯实,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今年初更被评为2016至2017年度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这是我市率全国之先建设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通过联合会党建引领平台发挥调节社会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作用的一个缩影。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015年,针对基层工作矛盾多、资源缺、手段少,基层社会组织活跃但管理难度大等新情况新问题,我市民政局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区(县)、镇(街道)三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建设,全市71个镇(街道)全面成立联合会,统揽了镇(街道)的重要社会力量。围绕联合会建设,市民政局坚持从“法规政策、建设标准、扶持措施”三方面加强引导,以市政府名义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场地、架构、人员、经费、运作、作用“六个一”建设标准,发挥“党建引领、综合治理、上下沟通、交流联动、发展双赢、综合服务”六个平台作用,通过联合会党建引领平台,镇(街道)挂钩干部、村居“两委”主动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全市基本实现了党在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的全覆盖,发挥了社会组织党建在确保政治方向、团结凝聚群众、推动事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据了解,目前,全市各镇、街道已有1460个、86.4%的村(社区)社会组织有“两委”干部兼任基层社会组织领导职务,镇(街道)干部以顾问、名誉会长、名誉理事等适当身份参加基层社会组织,使党政人员接地气,聚人心,与基层群众“零距离”,促进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治理中的贯彻落实。联合会平台协商机制也进一步将触角延伸入田间地头,搭建起上通下达、互联互通团结协作的“桥梁”,进一步凝聚起乡贤力量,因地施策打造出“一村一品”“爱心粮仓”“精品村”“高端社区”“生态小镇”“退伍军人服务站”等特色品牌。在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公共服务、反映民情等方面,社会组织联合会渐成基层不可或缺的社会治理力量,并践行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汕头经验”。在去年的全国民政论坛上,我市就社会治理做法与成效作发言,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汕头经验”在全国推广。

  创新推行“电子保姆”打造智慧养老新模式

  构筑新时代“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谈及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城市养老服务同样是社会治理视角下不可或缺的关键一题。作为汕头经济特区发源地,龙湖区先行先试,直面社区养老难题,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以“呼援通”为主要载体,推进智慧居家养老新模式,构筑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今年3月,家住泰安华庭的85岁老人陈姆通过“呼援通”紧急求助,说自己流了一大碗血。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呼援通”的座席人员有条不紊,熟练地启动应急预案,先在电话里安抚老人,尽量让老人的情绪保持稳定,同步联系汕头龙湖区人民医院出车,派志愿者与医护人员同时赶往陈姆的家中,成功将陈姆送院救治。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在龙湖区,一提起“呼援通”,老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独居老人遇到任何生活难题,只需按下紧急呼援电话,志愿者10分钟内即可到达。长者呼援服务项目是龙湖区破解社会养老难题的一个大胆尝试,自2013年10月启动,项目服务平台由专职人员、社工20多人和青年志愿者、义工200多名组成,通过互联网技术,远程连接定制带有遥控功能的电话座机,切实为户籍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健康监测、家政便民、物业维修、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咨询、信息指导等18大类170项服务,使广大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居家养老便利。从2016年起,结合实施“空巢暖心”行动,龙湖区进一步为110户孤寡独居高龄老人安装人体红外生命感知仪和烟温一体探测器等装置,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广东省内首个开展人技融合公益安护保障行动的城市,独居老人在家中突发急病或家中发生火灾、煤气泄漏等意外时,实时监测的仪器会自动向龙湖区长者呼援服务平台发出紧急呼叫,使老人得到及时救助。此外,连续两年走进社区开展“为长者折枝”五个五千大型公益项目,为区内高龄老人展开拍照、视力检查、趣味运动培训等一系列公益行动,受惠老人达到5万人次。据了解,目前该区长者呼援服务对象包括辖区内7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7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居家养老对象、五保户等老年人群体,服务人数达到13148人,为长者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20.1万人次,成功挽救191位老年人生命,被群众誉为老年人的“电子保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社会效益显著,并被授予“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优秀项目”。

  在这一基础上,龙湖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先后实施“普惠型”十项老年人优待措施,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推进“银龄安康”倍增行动,推进区级福利院建设,着力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精准+及时+长效”打造司法救助“汕头样本”

  获最高检、省检察院肯定和推广

  司法留给大众的印象是坚硬的、冰冷的,但“司法救助”却传递出司法“有温度、有情怀”的另一个侧面,其同时也是社会治理中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的关键一环。去年4月,我市潮南区发生震惊全市的银行柜员机抢劫杀人案,案件审查审判进程备受关注,而被害人所面临的困境也牵动着大众的心。市检察院在该案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即通过审查资料、实地走访了解到被害人戴某、曾某两家经济困难,家中仍有老人小孩亟需赡养抚养,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民事赔偿的困境,于是迅速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仅用时11天,即给予两个家庭司法救助金14万元。与此同时,市检察院还主动联系市慈善总会及案发地潮南区峡山街道,为两个被害人家庭送上一定金额的善款;分别商请两位申请人户籍地的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检察院、汕头市潮南区检察院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将申请人一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最大限度帮助申请人渡过难关。为保证孩子继续受教育,检察官多次到被害人的未成年子女就读学校,为孩子们争取了三年学杂费减免指标,每学期给予最高资助额度的生活资助,学校还为他们申报了国家助学金生活补助,帮助兄弟俩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这一司法救助案例被省检察院评为去年“最温暖人心的国家司法救助案件”,市检察院获评“2017年度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先进单位”。

  2017年至今,市检察院办理司法救助案 62 件,救助人数94人,发放救助金逾221万元……暖心善举一次又一次上演,这是市检察院彰显“司法情怀”、传递“检察温度”,用心书写的一份暖心答卷。据了解,去年以来,市检察院以全省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推进年”为契机,积极拓展司法救助案源,一方面建立高效的内部联动机制,明确司法救助中每个环节的期限和部门权责,控申部门与计财部门联合建立救助资金快速审核发放机制,从资金申请、审批、审核到拨付、发放等环节构建特事特办、专人无缝对接模式,使得司法救助内部流程畅通,打通检察机关内部信息共享“经脉”。另一方面建立有力的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政法委、法院、公安的协作配合,探索建立政法机关共同救助机制,努力提高“一次性”救助金额,最大限度发挥“一次性”救助效果。同时,开通便捷的“绿色通道”,简化救助流程,允许申请人通过邮寄等方式提出申请,着力打造便捷、快速的救助体系,做到“发现一宗,救助一宗”。在“精准”+“及时”的基础上,市检察院同步探索建立长效的“多元化救助”机制,延伸救助工作触角,加强与社保、民政、教育、乡镇基层部门等机关和组织的沟通联系,针对不同个案情况,充分考虑申请人实际困难,采取社会保险、民政救助、教育基金等多种救助相结合的模式,变“一次性”救助为“源泉性”救助,实现救助多维化、差异化、长期化。此外,市检察院还积极探索司法救助回访机制,通过实地回访的方式关心慰问被救助人,及时掌握被救助人现状与需求,充分彰显检察机关的司法人文关怀,让被救助人及其家属感受到暖暖的检察温度。司法救助“汕头经验”获最高检、省检察院肯定和推广。

  记者 刘佳纯

编辑:林敏秦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17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