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建言献策助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日前在市区胜利闭幕。本次会议期间,代表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市委十一届六次、八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推动汕头振兴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关切,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向大会提出议案、建议。至大会规定的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时间1月20日21时,大会秘书处议案组收到1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共67件,其中立法类1件、内务司法类12件、财政经济类17件、农村农业类4件、城市建设管理类10件、环境与资源保护类6件、教科文卫类15件、侨务2件。件件议案建议凝结着人大代表的调研心血和智慧,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将助推汕头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市开创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聚焦创文

  共建共管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目前,我市创文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全市人民撸起袖子,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但是,仍有一小部分人存在随意丢弃垃圾杂物、随地吐痰、车窗抛物等不文明行为,甚至到外地旅游也是如此,这不仅损害了个人形象,而且损害到汕头乃至国家的整体形象。市人大代表李俊黛等就此提交《关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议案》,呼吁提高文明素质教育。

  代表声音:

  一、从基础抓起,开展文明素质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校开始,在平时学业分数的基础上增加文明素质分。分值与成绩挂钩,从根本上提升家长、学生对文明素质的重视,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开展文明劝导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文明出行的重要性,不仅自己讲文明还督促父母要遵守交规。

  二、紧抓文明出行,建立陋习惩戒制度。结合我市目前的交通现状,小部分人在出行时会随意丢弃杂物、吐痰等,可由当地街道组织相应的执法队伍,对不文明的行为人进行处罚,处罚的形式可采取第一次罚款,第二次罚行为人义务劳动一周,并建立相应的黑名单,以便进行对应的惩戒。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可减少环卫工作的人力投入。

  三、全市动员,共建共管。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一方面,鼓励市民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媒体平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曝光,让全市人民相互监督,营造一个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同时,发挥舆论的正面激励作用,对于爱护环境卫生、乐于助人等文明行为,要大力予以表扬。

  聚焦交通治理

  完善长效机制整治交通乱象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汕头和国内众多城市一样,步入机动车高速增长、高频使用、负荷运转的机动化时代,交通拥堵、交通违章、纠纷摩擦时有发生。城市交通秩序问题成为影响汕头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治理已经成为推进新时代汕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为此,市人大代表罗晓红等提交了《关于完善汕头城市交通治理的议案》,剖析汕头城市交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对完善汕头城市交通治理提出建议。

  代表声音:

  一、健全城市交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借鉴国内其他城市交通领域相关成功经验,把礼让斑马线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交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大城市交通执法力度,切实把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提升机动车文明交通意识。

  二、优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添置一批监控设备,对于城市主干道及大型交叉路口、人流量大的路段进行全面监控,对危害及可能会对他人安全构成威胁的不当交通行为主体进行及时、严厉的处罚,以提高交通规则意识。安装智能系统,抓拍不礼让行人、占用非机动车道车辆,实时传送回交警后台录入,给予相应处罚。借鉴推广国内外先进做法,合理设置红绿灯。目前,海滨路已有试点应用,效果良好,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国内以深圳、杭州为例,在人行横道通行指示灯亮之前,留出约10秒时间给转向车辆,合理进行人车分流,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三、加强对交通治理主体的教育。在交通运输和交警部门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强化城市居民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城市交通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的力度和文明出行的意识。健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交通安全监督机制,例如借助交通主管部门的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开通“交通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功能,并对热心举报群众给予相应奖励。把公开曝光交通违法行为作为交通安全工作的新常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到警钟长鸣,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完善城市交通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议持续开展交通违法整治,重点整治机动车、非机动车闯红灯、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法变更车道、违法掉头、违法停车等和行人不走人行横道、闯红灯、跨越道路隔离设施等行为。建立科技信息化管理机制,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先进手段,设立城市交通的云信息平台和情报平台,加强科技支撑建设。完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对城市交通状况,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及时将困扰民众出行的难题进行源头化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辅以探索实施私家车限号出行,提高通行效率,缓解汕头市交通拥堵现状,提高民众出行满意度。

  聚焦养老

  建设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失能和半失能人口增速快,养老、护理、医疗需求叠加在一起。看病的地方养不了老,养老的地方看不了病。老年人一旦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医院之间不断往返。医养结合涉及每一个家庭,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新旧动能转换可以依靠的新兴产业。市人大代表庄丽丽等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议案》,呼吁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医养结合精准发力,为社会解困。

  代表声音:

  一、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建设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需要护理的失能老人或半失能老人,而是全体老年人。尤其是对慢性病的预防、治疗,意义尤为重大。汕头地区老年人传统观念较重,比较偏向选择居家养老,而子女既要兼顾工作、家庭,生活压力也较重,因此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模式既能为每个家庭减负,也能为医院减负。目前,大部分社区的家庭医生签约已实现,但群众的使用率还是偏低,一方面是不懂,另一方面也是不敢,建议在已有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强定期重点对象入户服务,提高社区群众对于该服务的知晓度,加快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成。

  二、形成服务模式智慧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品牌高端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医养结合是破解养老难、看病难的有效路径,事关每一个家庭。医养结合对于需要中长期治疗的老年人来说,更多地意味着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结合,偏重于“医”;对于生活能够自理、治疗要求并不紧迫的老年人来说,医养结合则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质量,偏重于“养”和“防”。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能化模式的不断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也应在智慧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做探索,建设一支专业一流,口碑俱佳的专业医养结合服务队伍,实现老年人健康养老管理服务全面覆盖。

  聚焦环保

  统筹建设排水排污管网

  我市现有的排水排污管网,大部分是自上世纪中建成,距今时间较长,随着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居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排污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缺乏专业系统规划,污水大部分直排,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现管道设施老化,陈旧淤塞,雨季经常引起倒灌导致内街巷道积水、蚊虫滋生,也给周边社区居民出行造成不便。如在金砂街道辖内,汕樟路改造工程完成后,由于污水管网未接入污水处理厂的管网系统,汕樟路金砂段的污水归集后通过金港水利沟直接排入梅溪,影响梅溪国考断面水质检测结果,对我市的饮用水资源造成污染。就此,市人大代表林振文等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推进我市中心城区排水排污管网建设的议案》。

  代表声音:

  西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即将启动,为加快推进我市排污系统的统筹建设,建议将我市排水排污管网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程纳入总体规划当中同步推进,整体提升管网排污净化能力,切实保护梅溪水体质量,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

  聚焦食品安全

  推广“阳光餐饮”实现后厨透明

  群众对食品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饮食卫生安全已经成为百姓“小康生活”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为防止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我市阶段性地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各餐饮单位、集体食堂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常常发现部分餐饮企业存在餐具消毒措施落实不到位、食品从业人员没有持健康体检证明、防蝇防鼠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饮食卫生安全隐患多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治理“餐桌污染”和提高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等工作要求,让人民群众餐饮消费更安全、更放心、更满意,让“食在潮汕”这个品牌更加发光发亮,市人大代表王伟忠等提交了《关于在我市全面推广“阳光餐饮”的议案》,呼吁在我市全面推广“阳光餐饮”。

  代表声音:

  一、市政府应尽快出台《汕头市推进“阳光餐饮”工程工作方案》,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为民办“好事实事”的利民惠民工程来抓,争取用3到5年时间使我市“阳光餐饮”全覆盖。

  二、结合汕头实际,量身打造“汕头阳光餐饮”手机APP,消费者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后厨情况,实现加工操作全程透明。同时,通过平台可查看餐饮单位资质证照等相关信息,并在评价系统中进行评价打分,使顾客无需走进店内,只需要通过“阳光餐饮”手机APP,便能随时查看餐厅后厨的卫生情况。

  三、“阳光餐饮”全覆盖应有序推进,伴随着网络订餐业务的迅速崛起,实现了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吃遍美食的梦想,网络外卖给百姓用餐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成为了食品安全“重灾区”,由于其监管难度大,应先将网络订餐平台的入网餐饮店铺纳入“阳光餐饮”实施范围。

  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大《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渠道,用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让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广大餐饮单位经营者自觉依法经营,让广大消费者自觉抵制存在安全隐患的餐饮单位。

  聚焦特色旅游

  传承创新打造“潮菜美食城”

  发展汕头旅游业,要深挖汕头旅游资源,打造汕头特色。汕头潮菜享誉海内外,打造潮菜美食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随着动车进入汕头中心城区,汕头旅游交通条件明显改观,而机场到汕头仅有40分钟车程,空中交通也很便捷。汕头深入推进创文,城市环境和景观有了显著提升,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具接待宾客的条件。就此,市人大代表纪植群等提交了《关于打造“潮菜美食城”发展汕头特色旅游的议案》,就打造“潮菜美食城”,发展汕头特色旅游建言献策。

  代表声音:

  一、打响潮菜品牌。通过政府扶持、部门主导、协会牵头、企业参与,加大力度培育和打响潮菜品牌,让汕头潮菜成为吸引海内外客商的“绝招”。

  二、设立潮菜传承和创新中心。目前汕头仍缺少一个专业阵地集中开展汕头潮菜传承研发和创新。要尽快建立汕头潮菜传承和创新中心,集中汕头名厨开展汕头民间传统名小吃名菜的收集传承和研制提升,开展潮菜的研制创新,培训潮菜专业名厨和家庭名厨,让潮菜不断发扬光大。

  三、注册汕头潮菜品牌集体商标。汕头潮菜远近闻名,如牛肉丸、鱼丸、卤鹅等都是外地旅客来汕必带的手信,也是汕头快递外地的主要美食。但是大多仅仅是食材,没有品牌商标,缺乏产品包装。特别是市场上一些小摊档鱼目混珠,质量低劣,降低了汕头名菜的品质和声誉。要建立汕头名菜的品牌,制定一定的标准,设立商标准入门槛,评审和认定一批汕头潮菜名店、汕头名菜商标产品、汕头名小吃商标等集体商标,以确保汕头名菜质量和标准。对一些汕头名菜要挖掘历史渊源和历史故事,注入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使游客在品尝名菜同时在故事中了解历史。

  四、打造特色美食城和美食街。汕头潮菜美食零星分散,缺乏规模效应,也让外地旅客来汕觅食无所适从。特别是不少潮菜名店名厨从街边酒楼转入“地下秘制”做起“私房菜”,更让外地旅客难以寻觅正宗潮菜踪影。要通过政府规划、协会牵头、企业投资,规划建设美食城或美食街,集聚名店名师名品名菜,成为吸引海内外旅客的“汕头名片”,成为来汕乃至来粤旅客的“必游之地”,让外地游客在汕旅游品尝到最地道潮汕美食和汕头潮菜。

  五、加强餐饮行业管理和税收征管。要加强餐饮业的引导扶持和规范监管,同时要依法依规对餐饮业进行税收征管,针对餐饮业定额难度大的问题,建立一套对餐饮行业进行科学评估定额的税收征管制度,促进餐饮行业依法纳税,平等竞争,健康发展。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周敏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李俊伟

发表日期:2019年01月31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