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 潮阳

练好“内外功” 开辟“富民路”

潮阳区以“三年取得重大进展”为目标,党政企携手共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如何破题?近日,潮阳区在全区三级干部大会上提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落实发展年”的重中之重,以“三年取得重大进展”为目标,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高的标准抓好落实,党政企携手共进,练好“内功”补齐短板,学就“外功”大兴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聚焦“硬任务”一抓到底

  针对潮阳的实际,潮阳区委区政府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成立以区委书记蔡永明任组长、区长张元武任常务副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责任机制和考核制度。近期,该区将出台《关于对标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对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作具体安排,明确必须确保完成的硬任务,强力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难题和瓶颈,推动农业农村加快现代化步伐。同时,专门制订了《潮阳区“百企帮百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将紧紧围绕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聚焦“硬任务”落实,动员企业自主选择“一企多村”、“一企一村”、“一村多企”等帮扶形式,通过资助式帮扶、合作式帮扶、捐赠式帮扶、出点子式帮扶等方式,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高质量稳定发展水平。目前,全区有411家企业全覆盖结对帮扶252个涉农村居,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瞄准短板筑好硬环境

  乡村要振兴,必须打好根基,筑好硬环境。潮阳区第一场硬仗就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这次“百企帮百村”行动,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及经营管理中的优势,在项目帮扶、资金支持、就业扶贫、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结对帮扶,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的乡村环境。重点要持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完成美丽乡村创建整治规划编制,加快旧村庄改造,充分盘活利用农村闲散土地,大力推广农民公寓,抓好“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垃圾转运体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扶持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打造现代美丽乡村。近期,该区将出台《潮阳区城乡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实施意见》,推进城乡垃圾清理收运、环境卫生保洁长效化、常态化治理等工作,努力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

  治水方面,推动环保设施尽快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印染企业全面入园、环境违法行为彻底杜绝、“三江连通”工程早日通水,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力争练江水质实现更大改善。同时,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绿化美化。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抓紧推进潮惠高速公路谷饶连接线、汕湛高速公路和平连接线等道路建设,尽快完成新华中路等城区主干道建设,加快织密镇村路网,提升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整”“治”“建”并举,推动农村配套更完善、管理更规范、环境更优美,加快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打“组合拳”大兴产业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潮阳区提出,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因地制宜发展富民兴村产业,重点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业配套产业,鼓励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农业惠民政策,发挥“种粮大户”马镇顺、“全国十佳农民”马学杰的示范效应,发挥乌酥杨梅、三捻橄榄、潮阳姜薯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效应,发挥关埠绿生果园、金灶江畔农业等农业园区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合理布局粮食、特色果蔬、禽畜、水产等,推动传统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打造“线上农业”模式。推动粮丰集团等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与农户合作,加快推进潮阳丝苗米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培养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农业配套产业,促进农产品提高附加值、打开销售渠道。第三产业方面,积极推进海门“潮汕风情渔港小镇”国家级特色小镇、金灶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建设,突出乡村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色,打造一批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乡村小镇,探索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体验式农业、田园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态、文化、产业、城镇融合发展,打造潮阳乡村发展新的增长极。

  同时,持续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以及“村企党建结对共建”创新动作,实施“党建+扶贫”帮扶新模式,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特别是支持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积极打造扶贫产业基地和扶贫产业园,抓好扶贫资产收益项目落实和产业项目培育引进,增强贫困户、贫困村的内生发展动力,让群众迈上奔康致富之路。

发表日期:2019年03月27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