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多彩非遗彰显汕头文化之美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市各项文化工作扎实推进,特别在非遗创新传承方面,呈现出活起来、传下去的喜人局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好“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正是有了宝贵的“非遗”,悠久的传统才得以延续,古老的文化才能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照样活色生香、清雅动人。非遗之美,或被忽略,或被轻视,世间并不缺乏美的事物,而是缺乏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记者带上“发现美的眼睛”走访非遗传承人,感悟文化之美。

  守正:“父带子,师带徒”一把刻刀雕出万千世界

  走进位于老市区的何汉林木雕艺术工作室,五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堆满樟木和刻刀工具,何汉林正在教儿子何东凯手工雕刻。“父带子,师带徒”是传统手工艺人传授技艺的主要方式,时至今日,这种传承方式仍然被保留下来。60岁的省级非遗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何汉林告诉记者,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称“中国四大木雕”, 镂空雕是潮州木雕最显著的特色,70年代是潮州木雕截至目前公认水平最高的时期,涌现了何长清等一批技艺超群的木雕艺人,因此如今的木雕艺人仍在追求70年代的味道。

  “玉不雕,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 何汉林告诉记者,潮州木雕始于唐代,成熟于明,鼎盛于清,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及悠久的历史、完整的体系、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著称于世。一块整木,在刻刀的精雕细琢下,花鸟鱼虫、珍禽瑞兽活灵活现。按刀法的不同,分为沉雕、浮雕、通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变化多端的雕刻技法,创造出造型凝练、刀法纯熟、线条明快的艺术品,铸就而成的是根植于民间沃土的艺术奇葩——潮州木雕。潮州木雕技艺主要流行于粤东潮州、汕头、揭阳、海陆丰、兴宁、梅州等地和闽东南沿海一带,古属“潮州府”的地域,故统称潮州木雕。2006年,潮州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何氏木雕家族第五代传人何汉林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何汉林历时三年创作的木雕《百鸟朝凤》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奖殊荣。除此之外,他也十分重视传承工作,将这门手艺教给“90后”的儿子何东凯,正在读初三的小儿子何展硕也开始接触这门技艺。同时,何汉林与市高级技工学校达成合作关系,在校内成立汕头市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义务教授木雕技艺,并创作大型木雕作品《腾飞》作为工作室的永久陈列品,让学生能够随时接触学习木雕,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木雕行业。他认为,木雕技艺能够从唐代保留至今,其生命力之旺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对美的追求、对品质的把控,守住正统让这些精品收获认可,走进百姓的生活,彰显非遗之美。

  创新:开创陶瓷微书成“国家级非遗”

  创新是让传统艺术重焕生命力的必走之路。在汕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陶瓷微书国家级传承人王芝文在继承潮彩的民间传统工艺上,独创陶瓷微书,将陶瓷与微书二者完美结合,既师承潮汕艺匠的精髓,又大大提高了潮彩的独特工艺和价值,为传统的陶瓷彩绘与微书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国陶器史一个令人称道的创举,被誉为“华夏一绝”。

  近日,记者前往位于市区衡山路的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采访了这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步入艺术馆,首先看到的是王芝文带着陶瓷微书走向世界各国的照片,其中不乏作品展走进联合国总部、走进维也纳美术学院、登上央视“非遗”春晚等珍贵瞬间,足见这一集合诗词、书法、国画、瓷器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而在艺术馆陈列作品的分布上,第一层展示“失败的作品”,寓意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并坚持下来的人,才能获得成功;第二层是“成功的作品”,展出包括代表作、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的《三国志》;第三层是陶瓷微书与木雕等结合的屏风、摆件等作品,是走进百姓生活的作品展示。王芝文告诉记者,非遗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需要互动交流,创新再造,需要走进百姓生活让大家去发现它的美、认知它的美,从而由衷地萌发想要保护非遗、继续非遗、发展非遗的念头。

  “越是地方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王芝文表示,发现非遗之美不仅需要传承人增加对外互动交流、增强作品的艺术性、提高百姓认知,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重视非遗,让非遗走进中小学生的教材,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汕头人发现非遗之美,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自己更有底气地向外界推荐汕头。

  聚力:名家悉心栽培“新梅花”

  潮剧是汕头市民家喻户晓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潮剧院作为潮剧艺术的代表性单位,近年来,在精品创作、人才培养、文化惠民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精益求精、积极创新,推出了《李商隐》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艺术精品,涌现了林燕云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林燕云获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对潮剧的传承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振了汕头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新人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悉心栽培。作为潮剧表演艺术的“活化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老师在退休后义不容辞地当起潮剧传统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带头人,为传播潮剧文化和传授潮剧传统艺术,培养新一代潮剧人才奉献余热。据姚老师介绍,她十分重视培养传承人的工作,早在1978年,她就收当时年仅19岁的吴玲儿为徒,教她继承黄五娘这个海内外驰名的角色戏,悉心栽培起一朵名旦之花。2003年,她将自己的成名戏《扫窗会》传授给张怡凰、林初发、李莉三名优秀青年演员,让这一被誉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之一的经典剧目焕发出新活力。近年来,广东潮剧院大力开展“名家传戏”传承培训工作,姚璇秋受邀担任传承老师,为青年演员授艺。

  薪火相传,不负韶华。6月6日晚,《名家传戏·经典再现——潮剧传统折子戏传承汇报演出专场》将在广东潮剧院举行,青年演员将上台展示传承的成果。或许走进剧场用心看一次潮剧,将看到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子,看到新一代青年的面孔,感受汕头非遗的独特魅力,发现文化之美。

  

  ■ 记者手记

  让非遗之美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潮汕文化是潮人最重要的根,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我们的非遗文化,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创新发展。非遗之美在传承中熠熠生辉,这一历史瑰宝在潮流中历久弥新。

  目前,我市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省、市、区(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市政府先后公布六批共102项市级非遗名录,全面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分别为谜语(澄海灯谜)、潮州音乐(汕头市)、潮剧(汕头市)、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英歌(潮阳英歌)、蜈蚣舞、剪纸(广东剪纸)、潮州木雕、内画(广东内画)、镶嵌(嵌瓷)、抽纱、陶瓷微书、贵屿双忠信俗。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助推着汕头非遗的传承发展,让非遗传承人更加从容地创作作品,研究项目。

  非遗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守正创新,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对于非遗之美的认知和认可。我们需要现代人的眼,也需要古代人的眼,两只眼睛穿越历史,多视点观看非遗在当代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和哲学价值,给予非遗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寻找一种文化身份和归属感,让非遗文化的这颗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本报记者  林蓁

编辑:余文琛 发表日期:2019年06月05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