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引领打造“智慧电厂”

  他抢抓机遇,加大新能源发展力度,使电厂由单一火电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他勇挑重担,上任首年电量未达标迫在眉睫,发着高烧拿下5亿千瓦时的年用电量大单;他锐意创新,成立12个创新工作室,与汕头大学等科研机构对接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致力打造“智慧电厂”……这位冲锋在改革创新前沿的“实干家”,就是华能海门电厂总经理白玉峰。

  改革为企业赢得未来

  时间回到2016年8月,白玉峰一到南方电网首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节能环保型绿色电厂——华能海门电厂担任厂长,面对新环境、新机组结构、新组织团队,他抱着“干出一番新事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将企业发展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治理企业,紧抓能源转型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另辟蹊径,加快结构调整,加大新能源发展力度,由单一火电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稳步推进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取得南澳40万千瓦海上风电开发权,厂区100兆瓦分散式风电建设规划列入广东省发改委整体开发规划首批示范项目;有序发展海门印染园区供热项目,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未来。

  实干担当开辟发展新局面

  2016年底,白玉峰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方面电力需求增长缓慢,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一方面海门电厂电量目标仍未完成。对此,白玉峰精准施策,提出“精细管理 提升能力”的管理思路,推动企业向“管理提升、效益提升、质量提升”的“三提升”目标稳中求进。他凭着过人的才干和“拼命三郎”的精神,关键时刻签下了惠州光大水泥5亿千瓦时的年用电量,一举扭转颓势。当签下大单后,发现白玉峰额头上直冒虚汗、面色通红,大家才知道他一直发着高烧。不仅如此,他觉得“工作就要趁热打铁,时间就是效益”,带着团队回到海门电厂马上开会查摆问题、对标施策,并立即成立“能源服务小组”。果然,“能源服务小组”成立当月就一举拿下了华星光电12亿千瓦时的交易电量。

  全员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我们不来虚的,我们要做实体创新。”白玉峰坚定地说。作为企业掌舵人,他认为科技创新是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占比,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搭建职工创新平台,举办职工创新创意大赛,积极营造全员创新氛围。针对生产难点问题,华能海门电厂专门成立12个创新工作室,并与汕头大学、广东电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对接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加速技术创新与企业实际生产力的联动转化。同时,配套设立创新创意孵化中心,加速将职工优质创新创意应用到生产实践,善用5G思维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致力打造智能一体化“智慧电厂”。仅2018年,海门电厂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2项,数量为历年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能海门电厂执行华能国际燃煤机组烟气协同治理的技术路线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中,白玉峰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创新,不采用加装湿式除尘设备,而是增加了“烟气深度冷却器”关键设备,降低进入电除尘器的烟气温度,以实现低低温除尘增效、脱硫增效及协同脱除三氧化硫和汞污染物的综合功能。这样一来,不仅减排效果明显,而且非常节能,能耗指标优,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生产现场,戴着红色安全帽的白玉峰经常夹着一个“大笔记本”,走走停停,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与生产一线人员打成一片交流讨论,员工们都亲切地称他是亦师亦友的“白大哥”。但“白大哥”也有黑脸的时候。超低排放改造施工作业高峰期,白玉峰坚持每天深入到当天节点工作区域检查督导,定期召开重大施工安全措施落实会议,有问题无论昼夜必须立行立改。白玉峰认为,安全是必须守住的底线、红线,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之根本。

  本报记者 刘文钊

编辑:李群 发表日期:2019年06月17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