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聚侨心、用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我市村级“侨”工作发挥纽带作用亮点频出

  走进濠江区东湖社区,庄严的进村牌楼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依山傍海的小社区“东湖”。说它“小”,是因为它本地常驻人口只有约6000人。东湖人的范围却很大,它的海外乡亲达到13000多人,足足是本乡的两倍。在这里,家家户户有在外的华侨,每逢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华侨回归让这个小村庄热闹非凡。为了让返乡的海外侨胞有休闲、娱乐的场所,东湖社区还设立了海外华侨俱乐部,让华侨归来倍感舒适和温暖。

  这只是汕头村一级“侨”工作的一个小缩影。在汕头海外乡亲寻根祭祖、帮扶困难归侨侨眷、捐资助学修祠修志等活动中,村一级“侨”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特色多样亮点频出,形成了“聚侨心、用侨力”的良性互动循环,也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市的金平区安居社区、龙湖区蓬中村、濠江区东湖社区、澄海区建阳村、潮阳区文光街道、潮南区简朴村就成为村一级“侨”工作中的佼佼者,荣获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

  澄海建阳村:

  “侨爱”“爱侨”元素随处可见

  记者近日走访了位于澄海区的建阳村。在建阳村,“侨爱”“爱侨”的元素随处可见。特别是在由该村华侨捐建的建阳小学,无论从校园建设、环境美化乃至课堂教育,无不透露着对华侨的爱。据该校校长王志雄介绍,建阳小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融入了华侨在海外艰辛拼搏精神,提炼了18个词语,如勤奋、感恩等等,制作宣传语张贴在各个教室门口,让学生们在日常中感知并理解;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们就会学习华侨的家国情怀、华侨奋斗史、华侨精神等特色课程;学生们还可以在课余参加“侨爱社团,学习各种潮汕传统文化和艺术、体育类课程。在学校科学楼的一楼架空层,“侨史区”的设立让学生们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打开电脑大屏幕,学生们就可以在这里看到侨乡侨史,了解到华侨们在海外奋斗的生平和优秀品质。

  建阳村党委副书记陈贵生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阳村在外华侨就率先回乡捐建学校、公园、自来水系统等基础设施,让建阳村成为周边知名的华侨村。

  据统计,建阳村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捐资的基金会和硬件设施达2500多万元,捐赠领域广、项目多、持续时间长,使建阳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华侨爱乡,乡爱华侨”,建阳村为了加深海内外侨亲,特别是新生代华侨对家乡的了解,还组织专门力量编写出版《建阳华侨志》。这种全国罕见的村级华侨志是建阳人的骄傲。书中全面系统记述了建阳村民迁移海外的历史全过程、历史上知名侨领和侨胞对家乡所做的贡献,以及建阳华侨事业的发展轨迹,受到海内外乡亲的欢迎,2018年还进行了修订,出版了续订本。而独具特色的“侨法宣传角”,配备了各类侨务书籍、设置侨法宣传栏,干部群众也进一步知侨法、懂侨法,增长侨法知识,强化为侨服务意识、提高为侨服务水平,常年开展宣传侨法、维权护侨活动,在全村营造出知侨、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

  濠江区东湖社区:华侨反哺家乡

  新农村建设领跑全区

  濠江区东湖社区也是如此。社区党委书记林荣任表示,东湖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华侨的大力支持。目前,东湖社区新旧两所学校、进村牌楼、“顺琴仙”故居、月德楼等基础设施和中西方风格融合的建筑都是由侨胞捐建,还有进村大道、文化广场、休闲公园、幼儿园等公共设施等更不能一一列举,教育、卫生、扶贫济困都是华侨反哺家乡的重点。近期,更有华侨回乡投资建设民宿,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带给当地居民,丰富东湖社区的经济业态,带动当地居民发展。接下来,东湖社区也将对原海外华侨俱乐部进行原址重建,回应广大华侨呼声,让更多华侨回乡走走看看,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感情。

  在强大侨资侨力前仆后继推动下,东湖社区新农村建设进程在整个濠江区都是领跑之姿,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10年以来,东湖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社区、汕头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汕头市平安村居等称号。

  村级“侨”工作各具特色

  侨界人文社区成侨乡新名片

  汕头的村级“侨”工作各具特色,获得“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的金平区安居社区虽是一个以贫困归侨侨眷为主的社区,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各类社区服务设施;龙湖区蓬中村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的谢氏宗祠祠庆,海外嗣孙都会组团回乡祭祖,增进新一代海外华人根的意识和对家乡的认同;潮阳区文光街道侨捐项目多、金额大,与海外华侨联系密切;潮南区简朴村,海外侨胞的人数比本乡人数还多1万多人,并在泰国成立了泰国简朴同乡会。正是这些一颗颗的“珍珠”,串起了汕头华侨文化这串耀眼的项链。

  据了解,我市也把侨界人文社区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挥“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的作用,进一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彻底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汕头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道路,也让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成为汕头侨乡一张张靓丽的名片,让汕头作为著名侨乡的金字招牌金光闪烁,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 赖淑英/文 陈史/摄影

  

  ■ 记者手记

  美在乡村 美在情谊

  走访“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记者收获的不仅是这些社区(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还感受到这些社区(村)对“侨”工作的重视和诚意。“华侨那么有心来帮忙家乡建设,我们当然要服务好他们。”寄卡片慰问,写信、电话、视频请教华侨,接待照顾好归侨侨眷,这些社区(村)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华侨搭起了良好的乡谊沟通之桥,像濠江区东湖社区,“基本上,现在只要村的前期工作做好了,找到华侨帮忙,大家都是十分乐意的,都会出资出力。”

  这里的汕头之美,除了美在乡村建设间,更美在情谊。美在华侨对家乡的感情深厚,也美在家乡从不忘华侨贡献。乡、侨的往来互动之间,乡村在一点一点变化,变得越来越美;在和华侨的沟通之间,家乡人的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好。这种人文之美,相信在汕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也需要更多社区(村)和华侨共同来积极参与,让汕头变得更加美好。

编辑:林敏秦 发表日期:2019年07月06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