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站在巨匠的肩膀上探索科学奥秘

第十三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大咖”云集亮点多多

  第十三届亚洲科学夏令营昨天上午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正式拉开帷幕。记者了解到,作为久负盛名的亚洲青少年科学盛事,本届夏令营邀请了来自以色列、意大利、法国、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16位世界级科学家参与,其中包括中国的两位科学诺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和屠呦呦教授。在为期一周的近距离“亲密接触”中,学子们将站在科学巨匠的肩膀上,尽情探索科学奥秘,启发科学奇思妙想。

  大师寄语:拥抱科学开启创新之门

  在昨天上午的夏令营开幕仪式上,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以视频形式“到会”,在营员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你们将在这里见到来自亚洲各个地区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聆听世界一流科学家的精彩演讲,这段经历将会对你们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杨振宁表示,很遗憾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到场,并向学子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放松心态,享受科学夏令营带来的无限乐趣。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教授也透过音频与营员们隔空分享了自己在中医药科学发现征途中的体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也要关注人类的需求,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她表示,希望今年的夏令营可以带给大家新的科学灵感,为未来发展打开一扇兴趣的大门。同时她也寄语年轻的一代,能勇于担当,能栋梁辈出,能超越前人,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为营员们带来了夏令营的首场前沿讲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次很重要的集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学子不仅有机会认识彼此、交流互鉴,还有机会见到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去看看他们取得了什么“不可能取得的成就”。在他看来,科学没有国界,在科学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一名少小离家的“胶己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人工细胞之父张明瑞告诉记者,受祖父的影响,他从小就崇尚创新,不喜因循守旧。而他之所以选择研究人工细胞,也是出于想做自己的创新研究的单纯想法。张明瑞表示,这也是他最想跟营员们分享的,做研究做发明不需要等到长大成人,只要有想法就可以放手去做,创新要趁早。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廖福龙是屠呦呦教授科研团队的一员,此次他将向营员们展示中国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现代科学解读古老中医学的深刻内涵。他表示,发展靠创新,创新靠人才。青年科学爱好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希望大家能够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为人类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亮点纷呈:“纯英文”突出国际合作

  记者了解到,除了为青年学生创造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对话的机会,本届夏令营还将通过全体讲座、分主题研讨、小组讨论、海报竞赛等多种学习交流形式,为亚洲各国家和地区青年搭建互相交流和展示创新思维的舞台。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沈雪松表示,亚洲科学夏令营给热爱并在数理化生物医学领域有专长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向世界顶级科学家直接学习的难得机会,有助于鼓励和培养杰出青年科学人才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并投身科学事业。随着亚洲科学夏令营影响的逐年扩大,本届夏令营活动吸引了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澳门首次参加。因此,本届亚洲科学夏令营不仅是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也是大陆和港澳台学生首次齐聚亚洲科学夏令营。

  据沈雪松介绍,作为纯英文科学夏令营,突出国际合作是亚洲科学夏令营的最大亮点。活动期间,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同学将组成40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对一个科学命题的研究和展示,并与科学家全程用英文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参加的28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3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此次活动也是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心相通搭建深度务实交流的平台。为进一步宣传和展示我国发展成果,本届夏令营还将通过安排参观高校科学实验室及校园,举办太极俱乐部、中国文化俱乐部、文化考察和非遗文化体验项目等,增进亚洲各国和地区青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

  期待满满:碰撞文化火花感知科学魅力

  面对为期一周的科学奇幻之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学子们,也纷纷表达了各自的期待。

  来自斯里兰卡的Riz Liyanage 表示,希望可以在这次活动中结交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聆听大师讲座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可爱的Sokhonn Lynith是一名来自柬埔寨的年仅十六岁的大一女生,主修信息科技的她很早就开始关注亚洲科学夏令营。她说自己为参加本次夏令营做了充足的准备,还提前看过很多大师的演讲,“很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可以体验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大学主修物理的Ishan Deo来自印度,他期望能好好享受这趟中国之旅,并通过这次活动了解更多前沿科学知识,发现和感受其他国家科研工作的相似和不同。来自日本的 Tuya Taniguchi对可再生资源和社会学有浓厚的兴趣,他希望通过学习,未来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人们。

  来自汕头的营员林柏铿上个月摔伤了,不想错过在家门口与大师近距离交流的他,坚持准时来报到。“虽然不能去文化旅行有些遗憾,但是很感谢志愿者和老师们的帮助,让我可以尽可能多地参加其它环节的活动。”他说。同样来自汕头的麦骁锐认为,亚洲科学夏令营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就来到汕头,这是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他希望汕头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更好发展,也希望有更多青年学子能够学成归来,回报家乡。“希望和不同国家的同学结交友谊,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有收获。”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张玉玲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很感兴趣。她告诉记者,她的组员来自印度、印尼、缅甸、韩国、新西兰等国,大家聚在一起能学习到各国不同的文化,收获很多。

  本报记者 李扬

发表日期:2019年07月30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