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停车难”问题日益显得突出

  近来,随着我市创文工作的全面推进,规范划设车位致使平面空间的可停车位明显减少,愁煞了没有固定车位的居民,出行办事临时停车位更是一位难求,“停车难”问题日益显得突出,因为停车抢位发生纠纷的事情时有发生,“停车难”已成为市民日常热议的大话题。

  设施及规划建设模式滞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20万辆,其中汽车数量已超过60万辆。近日记者随市政协委员调查发现,“停车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停车位总量不足;存量停车设施利用率不高;机动车辆停放场及非机动车辆辅道等城市配套设施总体规划、建设模式、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增量与城市扩容提质速度、市民偏好自驾出行明显不协调。

  调查中市政协委员陈志明、高镇松、郑奕辉、郑子敏、陈芝涛、谢扬等人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以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创新机制、多管齐下,切实出台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引导停车服务业科学发展

  市政协委员陈志明、高镇松、郑奕辉、郑子敏、陈芝涛、谢扬等提出,首先要编制市、区及各社区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规划是基础,规划先行在解决城区停车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摸清停车矛盾现状、科学预测停车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差别设施供给和停车需求调控管理的原则,研究确定城市停车总体发展策略、停车设施供给体系及引导政策、社会公共停车设施布局和规模,明确建设时序和对策。兼顾当前、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地组织研究制订城市建设项目停车设施配建标准。

  其次,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协调的停车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合理分工和相对集中的原则,从规划、建设、执法、行业管理及运营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停车管理职责,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停车管理依法行政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停车服务业的统一、协调和综合、高效管理。再次,切实增加停车场的总体供给量。

  争取扩大公共停车位供给

  有的市政协委员提出,加大政府公共投入,争取短期内扩大公共停车位供给。完善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的用地供给、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等保障机制及措施,适当加大对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列入政府工作年度计划。资金来源方面,建议政府试点设立公共停车场建设基金,通过财政拨划、配建差额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违章停车罚款、路内停车收入等渠道筹措。

  同时,采取惠商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建议参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的优惠待遇,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各种类型的路外公共停车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医院、学校、综合市场等民生单位附近新建的公共停车场项目,特别是土地利用率较高的立体停车场,给予适当的税负减免。

  促进公交企业配建停车场

  促进公交运输企业配建停车场。加强对公共交通、客货运等经营单位配建停车位的审查管理,将配备营运车辆基本停车位作为领取营运证的必备条件,敦促有关企业建设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的停车场,杜绝任何形式的非法占地(道)停车。严格督导,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发挥政府在行业发展中配置资源、培育市场的作用。继续严格控制并科学划分路边停车位。在有条件的路段设置一定数量的路边停车位,提供短时停车、夜间停车服务,并按峰期执行不同收费标准以利加快周转,一定程度缓解“停车难”。

  盘活闲置

  实行错时停车

  有的市政协委员认为,要结合道路负荷度的变化、路外停车场的建设情况,经常对路边泊位进行动态调整。建设智慧交通,借助互联网技术盘活存量车位。停车场从规划到建设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应积极整合现有的停车资源,采取多项改善措施,通过市场化运营操作,建立我市中心城区车位信息数据智能化管理系统,推动中心城区车位使用状况数据及资源对市民公开开放。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 实施“社会停车共享资源整合”试点,探索建设一体化的停车资源综合利用网络,实行错时停车,把上班时间闲置的小区停车位和下班时间闲置的办公楼停车位充分利用起来,盘活闲置的停车位。

  引导市民改变出行习惯

  陈志明、高镇松、郑奕辉提出,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变市民出行习惯。其一、借鉴国家建设雄安新区的战略规划,建议政府优化城市行政运行分布体系,通过简政放权,推进政务服务点向城市新区、边区转移,增加基层服务站点的分布设置,办理形式上向无纸化、信息化转变。其二、完善公共出行系统,探索网约车纳入我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并加以有效监管,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向网约车平台采购集团服务,引导市民改变出行习惯,减少上路车辆数量。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形成规范有序的城区停车秩序。

  本报记者 翁小红 文/摄

编辑:李群 发表日期:2019年08月22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