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聚焦短板力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专题询问会,与职能部门讨论交流共商对策

  工业(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建设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尤其我市高新区等科技园区,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和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此,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工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将其列为今年常委会监督重点之一,8月28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举行主题“加强工业(产业)园区会挂建设管理,力促汕头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询问会,聚焦我市产业园区工作存在的短板,力推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询问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直击短板,切中要害,针对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发起了连珠炮式的提问,现场应询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正视问题,虚心听取意见,并积极回应,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又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整个询问会围绕工业(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7个省级以上园区共有入园工业企业915家,A股上市企业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8家,去年我市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199.84亿元,增长10.3%,税收36.66亿元,增长4.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7.63亿元。

  

  优先保障用地需求 扩大工业用地规模

  工业(产业)园区如何更快更好发展,土地是关键。如何让园区内企业的用地得到保障,是政府相关部门关于土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询问会上自然也绕不开这个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伟忠对此就首先提问,他说,汕头相对人多地少,产业用地空间严重不足、布局相对分散的局限已成为制约汕头发展的主要瓶颈,请问对于用地的收储、规划、集约用地,市政府如何形成制度,做到以土地选项目,以土地选企业?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林锐武表示,汕头市产业用地空间不足,尤其体现在产业园区的用地空间不足,园区化率低,全市现状工业、仓储用地95平方公里,其中只有36平方公里位于产业园区内,仅占全市现状工业、仓储用地面积的38%。“按照我市管理体制,各区县及各功能区主导产业园区的谋划、选址,具体与村居协调征地问题和组织用地组件,自然资源部门按上级有关政策和区县用地布局落实纳入土规、城市总规,以及调配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指导用地单位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协调用地报批等,工业用地由各区县及各功能区管理及供应。”林锐武说,工业用地的规划、收储、集约用地等方面,我市采取了“统筹规划、拓展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做法,探索差别化的产业用地供应政策,优先保障现代产业用地供应,在以土地选项目,以土地选企业方面,优先保障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那我市如何划定工业红线,提高工业土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解决产业园区用地空间不足?”对于王伟忠的追问,林锐武坦言,一方面是划定土地红线,“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相关城乡规划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编制形成《汕头市工业控制线划定方案》,重点针对全市制造业基础好、集中连片、符合城市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对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有重大保障作用的工业用地,严格限制控制线内工业、物流仓储用地转换为非工业、物流仓储功能。”林锐武表示,目前全市共划定工业控制线用地面积为80.85平方公里(这一数据是指纯工业、仓储用地,不包括园区道路及配套设施等),作为当前工业用地的保底规模。同时,鼓励控制线外符合规划和环保要求的现有工业用地继续按工业用途使用。在此基础上,近期我局结合市工信部门工业园区专项规划方案,开展工业区块线划定工作,将新型产业用地和园区配套用地列入控制范围,扩大工业用地规模,初步确定工业区块线148平方公里,争取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地。

  

  “产城融合”规划发展 “敲门式”精准招商

  有了土地的供应保障,对于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专项规划,可以说土地是建设基础,那专项规划就是发展的基础。对此在询问会上另一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罗晓红发问:产业园区专项规划是否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是否有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提供政务、管理、商业、文化和体育等方面的服务?对此,市工业和信息局局长林毅荣就表示,按照园区规划,我市根据园区的规模、主导产业、产业人口和设施服务半径等,以“产城融合”建设理念为指导,在14个园区中规划设置了26处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用地规模34.1平方公里,5.12万亩,占园区总用地16.4%,涵盖园区管理行政办公、员工居住,包括宿舍、人才住房、专家楼等、科创孵化、中试培训、商业商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会展物流和公园绿地等公共配套功能,以满足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生产、生活、文化等需求。

  “同时,为适应园区建设开发时序,综合服务中心在功能上可进行弹性调整,初期阶段作为园区的招商引资、管理开发功能,为园区企业及管理开发提供便捷服务。”林毅荣说,中期阶段服务中心将转换为服务于园区社区居民的空间功能,提供政务、管理、商业、文化和体育等全面服务,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功能调整。

  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少不了企业的进驻,绕不开招商引资的措施,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吴军晖抛出问题:如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用好用足我市各大平台的政策,引进大型企业或重大项目落户我市产业园?“我们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生命线,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保税区、高新区、华侨试验区等平台和产业园区做实做强。”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黄灿彪回答道,我市根据各功能区及园区的发展定位和传统产业差异化特点,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聚焦跨国公司、央企国企、国内外大型企业、各类500强企业、各产业领域龙头企业等,建立重点招商目录,开展“敲门式”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大型企业或重大项目落户。

  “我们还赴各功能区和产业园区开展调研,根据其资源禀赋和产业规划,开展联合招商,并于8月中旬借侨交会契机,在深圳举办汕头市功能区和产业园区推介会,促成生物医疗产业园、中以国际孵化器、供应链服务体系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签约。”对于下来的计划,黄灿彪表示,将进一步做好境内外投资促进渠道和平台的谋划建设,充分利用汕头区位优势和侨乡优势,聘请招商顾问和专员,以侨招商、以商招商、以外招商,拓宽招商的人脉和领域。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招商的水平,遴选物色社会上专业的招商服务机构,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为招商项目进行准入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等工作。

  

  采取“一事一议”给予政策扶持 探索“三资模式”加大建设投入

  土地、规划等基础都有了扎实的保障,下来就是对落地的企业项目进行扶持和支持,比如创新驱动的政策。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吴军晖就问道:“我市有什么政策来支持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市科技局副局长李扬表示,就目前来说,我市正全力推动高端创新资源重点向高新区等园区聚集,促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比如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两所高校均落户在高新区,目前正在建设的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也登记注册在高新区,在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方面,全市引进的外籍高端人才150人中就有36人在园区企业工作。”李扬说,市科技局还在不断推进“政策直通车”工作,让园区企业直接享受国家、省的政策红利,近期计划把高新区企业认定、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推荐等权限转给高新区,赋予园区更大的管理自主权。“在市层面,今年5月份,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设立高新区发展资金,提升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区县申报省级高新区,对经认定的省级高新区,采取‘一事一议’形式给予补助等政策措施。”

  李扬表示,我市积极引导园区企业承担国家和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自2017至今3年来,我市各园区共有113家企业获得省、市科研项目立项支持,共获扶持资金7230万元。”而在今年实施的“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中,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专项”,支持以企业采取产学研方式,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或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在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领域,择优支持开展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近300项进行申报,其中重大科技专项37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专项13项。”李扬说。

  工业(产业)园区的落地除了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持外,还离不开各区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晓生就此发问,各级财政、金融出台如何扶持和支撑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此澄海区除了制订出台《澄海区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从政府财政方面加强对产业园区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外,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我们探索涉及村(社区)经济联合社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社会资本出资参与开发建设的方式组建园区,力求通过采取土地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三资融合’模式加大对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共哦给你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澄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尤朝东表示。而濠江区则在区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还安排大量的资金投入产业区园基础设施建设和付还原建设的银行贷款本金、利息。濠江区副区长郭耀宇说,同时还积极申报上级新增债券投入园区建设,去年共争取上级资金1672万元,去年以来新增债券2.1亿元,并将省、市上级扶持产业园区发展方面的专项资金及时拨付。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陈冬琪(除署名外)

编辑:林敏秦 发表日期:2019年09月05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