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加快构建“大应急”格局

  今年1月17日,汕头市应急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新组建的应急管理局整合了安全生产、防汛抗旱防风、减灾救灾、森林防火等部门和指挥部(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其职能范围也从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扩展到防灾减灾救灾的应急管理层面。

  成立后的市应急管理局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推动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努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映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目前,我市已连续9年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机制、应急救援力量、防灾减灾救灾处置等应急管理体系日臻完善,“大应急”格局雏形初现,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安全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构建应急指挥体系

  健全应急机制

  “市应急管理局的挂牌成立,标志着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关键性的一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市应急管理局局长许广圻表示,市应急管理局正加快建设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做到对突发事件“有急能应、应而有效”。

  除了建立健全应急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市应急管理局正全力推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整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公安等信息,把应急指挥、视频连线、会商平台等必备模块建立完善起来,谋划一体化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达到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的要求。

  据了解,目前市应急管理局已基本完成市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项目既定建设任务,包括机房精密空调、机房设备、消防配套和视频监控、LED大屏、视频会商、计算机网络等系统。同时,完成了市、区(县)、镇(街道)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联调联试,确保视频会议到镇顺利联通;协调汕头市、各区(县)财政局共同落实卫星电话配备资金,配备卫星电话109部,确保在特殊天气条件下的信息通联。金平、龙湖区应急管理局也与气象部门实现了专门的数据共享,确保中心城区气象信息互通。

  “目前市应急指挥系统各项应用已经全面投入使用,接入单位有市自然资源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气象局,后续将支持接入更多的数据源。”市应急管理局林泽华副科长告诉记者,全市较成型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已逐步接入应急指挥系统,做到数据共享,为应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接下来还将根据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逐步推动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及各项目建设工作。

  据悉,我市将抓住全省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融入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总体框架,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引领和赋能作用,围绕“风险、隐患、险情、灾情”演变过程和“测、报、防、抗、救、建”应急管理全链条,编织一张可全域覆盖的感知和通信网络,汇聚一幅可预测预警预报的综合风险防控地图,构建一个可快速响应和综合协调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一套扁平高效和移动便捷的管理服务平台,打造一个共建共治共创共享的应急管理信息化新模式,推动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跨越式发展。

  强化风险防范管控

  加强隐患排查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阶段来,市应急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积极主动介入自然灾害防、抗环节,认真开展应急救灾各项准备。除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外,继续开展汛期专项检查,重点对削坡建房、城乡低洼易涝区、临时构筑物等重点部位开展隐患整治和防御工作。

  机构改革后,市应急管理局及时调整思路,始终牢牢把住安全生产这个基本盘不变,在推进安全综合治理、深化隐患排查整治上下功夫见成效。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交通运输、消防、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大型群众性活动、旅游、城镇燃气、校园校车、特种设备、渔业船舶等10项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并贯穿于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全过程,排查和消除了大量事故隐患,对重大隐患按照我市《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治理挂牌督办暂行办法》实施挂牌督办,强化整改,严防事故发生,全市安全生产秩序明显改观,今年以来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启动防暴雨Ⅱ级应急响应1次、防暴雨Ⅲ级应急响应14次。为做好今年的三防工作,市应急管理局落实各级防汛责任人,加强防减灾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尽最大努力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同时加强各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建设,补充完善抢险救灾物资器材,确保应急所需;加强检查和督查督办,力求各项防御工作落实到位。

  在汛期到来前,市应急管理局积极开展汛前大检查,派出督查组对海湾大桥下堤段险情加固现场、潮阳谷饶电排站施工现场、南澳云澳镇国家中心渔港、潮阳河溪水库以及汕头大学日月坑水库等15处重点部位汛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全市8宗中型水库、35宗小(一)型水库、162宗小(二)型水库以及42宗大中型水闸全部落实防汛责任人。针对主汛期和“龙舟水”频发时期,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开展汛期视频会商会议7次,开展对削坡建房、城乡低洼易涝区、临时构筑物等重点部位以及全市40个地质灾害防控点开展隐患整治和防御工作抽查。

  3月下旬,针对清明节期间安全防范工作特点,市应急管理局协调修订《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森林防火区实行森林高火险期火源管制的通告》,牵头组织在南澳县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举行全市扑救森林火灾实战演练活动,组织7个督导组,对全市7个区县开展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灭火督导工作。清明期间全市共设立86个工作组、356个森林防火检查站,1.55万名干部、0.56万名护林管护人员开展了3万多次巡查。今年清明节实现全市没有发生森林火灾,火情报告数较去年同比下降57.5%。在市统筹指导下,各区县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以濠江区为例,该区成立区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指挥部,发布禁火令,落实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建立县级、街道、社区三级应急队伍59支共1077人。其中,县级两支应急队伍共50名分别驻防在重点区域、山火易发区;街道7支应急队伍共195人,社区50支应急队伍共832人根据当地实际安排,分组驻防到交通便利的重点村。通过抓早、抓实、抓狠、抓硬,濠江区取得清明节期间山林零火情的历史性突破,确保了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强化防灾减灾宣传,市应急管理局积极加强与市委宣传部、气象、水文部门以及媒体的沟通联系,第一时间在广播电视、“汕头+”、“橄榄台”等新媒体平台滚动播发预警信息、应急响应信息。据统计,今年全市共举办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155场次、开展防灾演练104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1.4万份。5月12日的全国防灾减灾日,市应急管理局还联合金平区减灾委、民间救援组织等在中山公园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统筹应急救援力量

  提升救援水平

  应急救援,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是灾前灾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一步。统筹构建完备的应急救援队伍,既需要专业精干的应急救援“国家队”扛起先锋大旗,也需要民间救援力量贡献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市,应急救援力量由官方专业救援力量、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和民间社会救援力量共同构成。除最专业消防力量外,全市共有应急救援力量112支,其中消防(含非专业和兼职消防)24支,森林防火7支,水利三防17支,水上搜救5支,地震和地质灾害2支,危险化学品4支,工程施工33支,隧道1支,燃气1支。队伍属性以合同制为主,常备人数4200人(购买服务9000人左右),大部分为兼职形式。

  把民间救援力量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中进行统筹管理,这在全省范围内是走在前列的重要举措。机构改革后,市应急管理局新设立了应急救援科,承担起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指导和协调职能。“民间救援力量是政府官方救援力量的有效、有力补充,我们应该将其纳入安全规范的发展轨道。”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科科长赖运根告诉记者,市应急管理局作为民间救援队伍的业务主管单位,主要对民间救援力量进行统筹指导,通过签订承诺书、建立互通联动机制、险情初步判断指导等方式规范民间救援队伍发展,保障救援队员的生命安全。

  据悉,目前在我市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以开展应急救援救助为主要业务的社会救援队伍主要有7支,队员常备骨干人数约290人,梯次人数约800人。同时在各类慈善公益组织、户外爱好者、热心人士中还存在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公益性志愿者组织。如广州市酷洋船舶用发动机有限公司,其移动防汛排涝泵车、三防森防消防物资等产品在防御2013年“8·17洪涝灾害”和2018年“8·30特大暴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还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参加我市三防应急演练。

  “获得官方支持,有助于我们及时得知权威消息、线索和数据,能够有效提高我们救援队伍的救援效率。”汕头市蓝天救援队理事会理事长林楚明告诉记者,目前队伍由正式队员和志愿者组成,本着自发、自愿、公益的初衷参与我市应急救援工作。队内各项培训和拉练的范围涵盖医疗急救、水域救援、山地搜救、毒物识别、无人机操作、无线电操作、声呐操作等,此外该队伍还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的号召,参与了市“3·19汕头市扑救森林火灾实战演练”、“6·18汕头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事故综合应急演练”、“汕头市2019年三防应急演练”等,已在水灾救灾、水域搜救、城市特搜等救援抢险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由于应急救援属于主动涉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更需要我们提高评估水平和专业营救能力,在保障救援队员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救助救护。”汕头市蓝天救援队副队长陈嘉表示,救援队接下来会在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的统筹指导下继续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发挥“默默奉献、尽己所能、守护相助”的救援理念,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提供有力补充。

  健全应急救助体系

  提升保障能力

  今年上半年,我市共下拨各区县“2018年度中央和省自然灾害生活补助金”2343万元,摸查造册全市疏散避难所531个。同时,市应急管理局还拟定上报市财政、发改部门《2019年市级救灾物资购置计划》《市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组织全市8家社会民间救援组织开展座谈会,还积极建设市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仓库、制订应急指挥和救灾资金预拨机制。

  据了解,机构改革后,救灾物资储备方面的职能由民政部门转移到应急管理部门和发改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市应急管理局负责提出市级救灾物资的储备需求和动用决策,组织编制市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品种目录和标准,会同市发改局等部门确定年度购置计划,根据需要下达动用指令。其中,自然灾害救助包括灾害应急生活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因灾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因灾遇难(失踪)人员家属抚慰、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等。

  应急避难场所是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疏散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避难场所是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一个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

  以潮阳区为例,目前潮阳区现有的17个应急避难场所正在逐步完善应急避险功能及配套设施,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生活住所,同时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临时医院的所在地。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救灾物资,如毛巾被、折叠床和应急灯等,保障人民群众在灾害发生时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今年台风“白鹿”来临时,潮阳区相应地开放了100余个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比如乡居委、小学、初中和敬老院等,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报记者 陈欣琪

编辑:李群 发表日期:2019年09月29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