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保护古籍 “唤醒”逝去的岁月

  打开一本古书,就像跟一段逝去的岁月对话。如果书页破损、纸张发霉,这段岁月就会变得模糊、破碎。作为汕头市图书馆的专职古籍修复师,陈佳瑜的日常工作就是埋首于破损、发霉的纸张中,直到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变淡变暗的历史重现眼前。

  在陈佳瑜的工作台上,安静地躺着一张泛黄、残破的书页。她目前正在修复的古籍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名士吕玉璜所作的《刻烛吟馆诗钞四卷》——诗钞已经被拆装,大多数页面看不到边缘,边角都脆化掉渣了,中间文字部分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小虫洞——只见陈佳瑜娴熟地拿起一块与古籍材质颜色相仿的补纸,放在书页破损处比对,随后将补纸撕成更小的细块,用毛笔沾上浆糊,轻轻粘贴在书页破损的地方,再用镊子小心地将补纸的边缘修齐……

  有人说,古籍修复师就像连接历史与现代的“医者”,能让破损的古籍再次“重获新生”,化腐朽为神奇。但在陈佳瑜看来,修复古籍更像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一页通常要修2个小时左右,破损严重的有时甚至得用两天才能修好一页。”陈佳瑜说,曾经一套乾隆十四年间刻本的《醉经楼集》,十六开482页,她一共修了两年半。枯燥和寂寞是这份工作的特点,长时间的修复意味着要“坐得住”,要能够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尽管如此,陈佳瑜依然乐在其中,“能够用自己的技术和知识让古籍‘复活’,是一种幸福。”

  今年是陈佳瑜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在2009年以前,不管是汕头市图书馆还是陈佳瑜本人,都并没有任何修复古籍的经历,一切“从零开始”。时至今日,汕头市图书馆仍然是粤东地区唯一设有专职古籍修复师的地市级图书馆。

  据统计,汕头市图书馆馆藏古籍总数2万多册,其中明清古籍600多种6000多册,潮汕地方古籍文献453种2548册。有18部古籍入选“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明朝初年刻的《洪武正韵》是潮汕地区较早的版本。汕头馆自1921年创建以来,汇聚了潮汕历代公私藏书,其中有潮州金山书院藏书、揭阳丁日昌百兰山馆藏书、林熙春城南书屋藏书、潮州天啸楼藏书、饶平韵古楼藏书等,形成以潮汕地方为特色的藏书体系,内容包括地方史志、先贤文集、家谱家乘等,最早的版本可追溯至明代初期肃王府刻本,有18部古籍入选“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这批璀璨的古代文献,代表了潮汕文化的根源。如何把这批仅存于世的古籍更好地保护起来,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是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共同课题。在汕头市图书馆4楼的古籍阅览室里,古籍管理员吴川告诉记者,因为历时年久,大量的古籍亟待“抢救”,而修复只是古籍保护工作其中的一环。

  潮湿和蠹虫是古籍最大的两个敌人。为最大程度地保障古籍的稳定性,近年来,汕头市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建设专业的恒温恒湿古籍书库,配套低温杀虫冷柜,放置樟脑丸、灵香草、防蠹纸等。然而,保护措施也仅仅是一种推迟古籍老化、消亡的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目前吴川和他的同事们正在为海量的古籍留下光学胶片、电子文档——建设古籍数据库,把古籍用另外的方式永久保存起来,或将成为保存古籍的最好选择。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李俊伟 柯晓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李扬

编辑:李昂 发表日期:2019年10月18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