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记者节我们有话说 | 用脚步丈量城市 我们在路上在现场……

  记者,记着。记着初心、记着使命、记着责任、记着担当、记着大众,这是对记者的最本质的诠释。

  记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他们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用新闻传播正能量。他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传递温暖、坚守正义、维护和谐、推动进步,经常置身于行业第一线时代最前沿,穿行在城镇乡村新闻现场,台前幕后天南地北都是战场。

  在第21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汕头融媒集团的编辑记者纷纷“发声”,表达对记者这份职业的敬仰、热爱与追求。他们中,既有奔跑在新闻一线的现场记者,也有坚守在后方的新闻编辑;既有一手执笔一手扛枪的“双料”记者,也有“一专多能”的主持人……

  记者工作的方式或许在变,但不变的永远是那份责任与坚守。愿每一个新闻人都能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每一篇有分量的稿件、每一个珍贵的镜头,记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书写时代的辉煌与梦想,描绘五彩缤纷的画面,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呐喊助威。

  林鹏:不忘初心 记录战疫

  新闻记者是个充满挑战、需要激情、还时常要吃苦的职业。从业二十几年,虽青春不再,但不变的却是入行时的那份初心和激情。我很庆幸生长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更感谢这份职业让我可以成为许多“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对许多人来说,今年都度过了一个最压抑、最封闭的春节。而对于许多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来说,这却是一个堪称悲壮的春节,他们或告别家人,征战疫区;或坚守隔离病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条生命。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也度过了一个紧张且充满挑战的春节。为了及时报道疫情信息和全市上下的抗疫决心和成效,我们每天都把笔触和镜头对准了抗疫一线。“汕头医疗队驰援湖北”、“女儿叮嘱爸爸‘一定要平安归来’”、“武汉天气很冷,我们心里很热”、首位治“新冠肺炎”愈患者出院……一篇篇一幅幅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的稿件、照片及时出现在各种媒体终端。

  虽然有人戏说“今年宅家里就是为国家作贡献”,但我却为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记者能够为那些舍命战“疫”的英雄摇旗呐喊而感到自豪!此刻,我们手中的笔和镜头已然变成了“抗疫”的利器……其实我觉得,记者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职责和担当,所以我始终对“记者”二字心怀敬畏,只希望来日回首时对自己选择的这份职业能够无愧无悔!

  杨舒佳:巡走大街小巷 展现城市韵味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汕头一直在路上。作为一名记者,我经常巡走大街小巷,深入街道社区,对我市创文工作进行采访报道。

  采访中,我满怀热忱、用心记录,和广大读者共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点滴的喜人变化。我是一名记录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汕头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随处可见的进步。同时,我也是一名见证者,见证市民日益增长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于细微之处彰显的城市温度。

  这些年,乘着创文的东风,汕头增添了生态之美、现代之韵,让人感受到的是活力、是生机,是清新却又浓烈的现代化气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持续奋战的成果。在创文热潮中,从领导干部到市民群众,大家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也激励着我在工作中一以贯之地热血沸腾、全力以赴。

  媒体人是一份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职业,从事着我热爱的新闻事业,时间变得丰富、厚重、辽阔。未来,我会继续怀着对文字的敬畏,对新闻事业的虔诚,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做一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记者,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

  李雅斓:推文背后 常见执着

  我是去年十月份参加工作的,目前还是一只“小菜鸟”。我就职的移动媒体中心的工作既有采写与编发,又有融媒产品创作,更有各类运营项目的策划、直播等,业务门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媒体板块,每天的工作既新鲜又充实,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新闻敏锐性、文字的组织运用能力以及单位内外的沟通协作能力,而且极具创造力、极具想象空间。

  这一年新闻工作经历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前段时间汕头海湾隧道双线贯通直播报道。第一次做直播虽然提前有所准备,但是现场远远比想象中更复杂,作为首次出镜的我备受压力,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完成任务。通过这件事,我觉得除了业务水平,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也是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近段时间,我们积极做好主题策划,绞尽脑汁构思选题,加班加点写文案、打磨稿件,给每位读者呈现有思想、有温度、饱满的新闻资讯,每每看到激增的阅读数、受到领导的表扬,我们内心常常是“飘着的”。

  在媒体融合、媒体转型的时代环境下,作为一名新闻人,既有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更有与时代同行的憧憬与期待。我热爱这份理想中的工作,也肩负着这份工作中的责任和担当。

  张晓欣:抗击疫情 我在现场

  年初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记得我作为记者第一次穿上防护装备的时候,还是1月27日,那时候是去汕大附一院,报道我市首支援鄂医疗队出征。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去医院采访,抗疫一线,有太多人和事令我难忘。

  那是一个打个喷嚏旁人都会心头一紧的非常时期,采访的每一天,我和同事们都绷紧了神经。“怕不怕?”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也被很多人问过。相信每一位战斗在战疫一线的人,都和我一样,会害怕,会担心。但作为一名记者,职责使然,“我在现场”四个字,就是所有新闻人的“高光时刻”。

  我们用一个个镜头,记录了疫情,也见证战疫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勇气和信心,我们记录下出院人数不断增加,直至清零,决战决胜的时刻到来。

  在定点医院里,我看到了医护人员在战疫一线冲锋陷阵,也记录下该让所有人记住的奋不顾身。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温暖和可爱。而我们所做的,就是把这份感恩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做一名见证者,更要尽己所能做一名记录者。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么多守望相助的温暖,陪伴着我们跨越寒冬,迎来春和景明。而我们也会继续脚步坚定地去往下一个新闻现场。

  有幸,能与你们同行。

  江文斌:克服短板 直击一线

  今年是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一年来,从田间地头,到医院病房;从建设工地,到科研车间,我见证了太多新时代特区人的奋斗,也记录下了他们身上的光芒。

  而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也在奔跑中、记录中、书写中,默默地继承着特区精神。这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却实实在在地带给我们有形的力量。

  特区是什么?是未知、再出发、困惑,也是突破、热爱、坚持、奋斗。在特区精神的引领下,我战胜了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惧怕,直击抗疫一线;在特区精神的引领下,我克服了对高空的畏怯,攀上了20多层楼高的风塔;在特区精神的引领下,我扛住了暴雨的拍打,在雨中报道了亚青会主场馆的封顶瞬间。

  我是在特区长大的孩子,特区是我家,特区精神就像家人给我的鼓励,温暖而有力,激励着我去创新、去突破、去坚持、去热爱,在新时代特区再出发的道路上,记录更多光辉,讲述更多故事,创作更多作品。

  我知道,我不是第一个继承这一精神的特区人。我也深信,我不会是最后一个。我愿意以一个新闻人的身份,记录特区的当下,跟随特区的脚步,描绘特区的未来。

  詹君泽:分秒必争 字字必较

  新闻采编工作其实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编辑作为采编队伍中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也是里面的重要一环。

  编辑工作的特点就是:繁杂、紧张。我们“分秒必争”,为了确保节日按时播出;我们“字字必较”,为了守牢节目安全阵地;我们“帧帧计较”,为了确保节目画面流畅;我们“声声不息”,为了确保节目声音平顺。

  我们中心编辑团队11人,每年需完成超过15500条新闻的后期制作。每当刮风下雨,大家往家里跑的时候,我们却往单位冲,因为编辑区就是我们的阵地。每当节目播出前,大家守在电视机前的时候,我们仍在单位里,因为这里就是我们的阵地。

  我们希望所有的付出,都能为传播汕头好声音,讲好汕头故事尽一份力。

  胡泽强: 践行“四力” 感知“小康”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庆期间,《今日视线》栏目推出了“小康路上看变化”专栏,通过记者的视角,深入挖掘基层村居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喜人变化,感受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对于小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当时我接到这个任务就一直在想,什么才是小康生活,通过什么角度去描绘小康生活呢?而经过一个月多的采访报道,“小康生活”这个抽象的概念,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清晰起来。在我看来,小康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南澳海岛邮路的变化,就是岛民手中邮包的变化。我作为一名记者,也有幸能用自己的文字和镜头,把这一切的变化记录下来。

  这一年来,我们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农户,看到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把日子越过越好,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扑面而来,而我们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也会践行“四力”,去交流,去倾听,去用心感受他们的故事,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知烟火,知冷暖的“后浪”。

  曾立:夜的坚守 苦中有乐

  进入媒体行业以来,做了20多年的夜班编辑,审稿编版改文章,每天过目近万字,奔走于办公室和电脑室间,见月光的时间比见太阳多。一有重大新闻任务就必须死守坚持,通宵达旦工作。最记得领导说的一句话是“守土有责”。这一行最害怕的不是不眠不休连续奋战到次日凌晨,而是怕错漏,怕第二天上班时候有人告诉我说,报纸出错了。所以我们这些干久了的老编,会落下一个职业病,晚上做完版面回到家,洗漱完躺下,脑海里还会盘旋出一篇篇文字片段,刚才的错别字改了没有,那个文章标题换了吗……

  还记得去年的十一国庆,重大庆典举国欢腾。我们一帮编辑晚上8时上班,守着电脑,处理稿件,统筹版面安排照片文章搭配,一直干到凌晨三四时。你以为这就完事了?没呢,还要等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中央、省重要党媒的版面出来,对比一下,学习上级媒体对版面怎么处理。我们地方报纸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严把政治关,“政治家办报”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处理和编排上,体现在报纸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一天,我记得下班走出单位是早上7时多吧,天已经亮了,老人们晨运的喊声和空气中清新的味道在提醒着:新的一天又来了……

  林蓁:为亚青助力 为亚青添彩

  明年11月,第三届亚青会将在汕头举办,现在各项工作将进入倒计时一周年的关键节点。自去年3月份,我市取得第三届亚青会举办权以来,我就长期跟踪报道与亚青会相关的新闻事件。围绕加强汕头亚青会和城市形象宣传推介,掀起了全民关注亚青、喜迎亚青的阶段性热潮。

  今年,为加强宣传力度,汕头日报推出了亚青专版,由我负责具体采写工作,专版内容同步在海外众多华文媒体推出。从梳理我市申报第三届亚青会的历程,到深入一线采访场馆建设、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我真切地体会到汕头是真正朝着“办好一次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迈进。

  亚青会是汕头加强与亚洲乃至世界合作交流的大舞台。我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报道,营造喜迎亚青的浓烈氛围,宣传全民健身理念,展现“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的良好城市形象,彰显中国气派、广东风采和汕头魅力,为亚青助力,为亚青添彩。

  记者节,记者们大多会和往常一样,或奔波采访,或奋笔疾书,或拍摄剪辑,或连线直播,把新闻做好就是我们庆祝节日的最好方式。愿每一个新闻人都能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有分量的稿件和珍贵的镜头,记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书写时代的辉煌与梦想,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呐喊助威。

  陈文兰:记录时代脉动 呈现世间百态

  当初冬的新一缕阳光洒落大地,我们欣喜地迎来了第21个记者节,在这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里,回首过去,一幕幕酸甜苦辣涌上心头,然而更多的是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

  今年恰逢特区建立40周年,《汕头日报》推出了“口述”和“见证”栏目,其中有位受访者让我特别感动。这位身患绝症的长者退休后并没闲着,继续为传播潮汕文化不懈努力。采访时他说,他愿意为潮汕文化倾尽所有,他要跟时间赛跑。平实而执着,虽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却让人情不自禁肃然起敬。

  因为做新闻,让我收获了很多,反映群众的心声,记录并见证时代的发展、呈现感动的瞬间,赢得读者的信任和认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汕头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作为新闻工作者,义无反顾,我通过深入基层采访,记录各条战线的抗疫英勇故事,他们当中,有老师,有学生,有医务人员,也有基层工作者、文艺家等等,用独特视角传递人间冷暖。

  回首过去一年,累并快乐着一路前行。在媒体融合的情势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焕发新时代的光芒。我想,眼下我能做的,是常怀敬畏之心,一步一个脚印,紧跟时代脚步,时常给自己提个醒,又要准备出发了!

  姚天爵:风雨无阻 记录变迁

  2020年,对每一个人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由于这个“多事之秋”,我在这一年的采访中见到了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我们见到无数的人在他们的岗位上做出令人惊叹的奉献。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深耕了多年,对于自己行业了如指掌,看到专业的人在谈论自己擅长的事情,那些人都仿佛自带光环。每每此时,我就愈发警醒,记者行业,虽然能了解到很多知识,但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是学到皮毛。

  有时候听人说,记者经常风吹雨淋、起早贪黑,很辛苦;也听人说,记者全年无休、爬山涉水,很了不起。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闪光点,这只是我们基本的职业操守。我们应该时刻怀着谦卑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戒骄戒躁,而非想着自己做了一些其实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沾沾自喜,更不要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迷失了自己。

  陈欣琪: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时政新闻报道是传播党的声音的重要渠道,是连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时政记者,这一年来有幸在第一时间聆听市委、市政府一次次掷地有声的决策部署,见证每一次集结号的吹响、每一张城市发展蓝图的绘就,也见证了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信心决心。在汕头加快经济特区建设、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宏伟实践中,我们满怀热忱,用心描绘汕头发展的美好前景,记录汕头变化的重要时刻,共同参与了这座城市的建设。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各项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我们作为时政记者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我们会继续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好党的喉舌作用,传递好党和政府的声音,继续创新创优新闻作品,进一步感受汕头奋进的脉搏,描绘汕头发展的美好前景,记录汕头发展变化的每一刻。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及时、准确、圆满完成各项报道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刘文钊:聚焦“三农” 新闻助农

  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又是特区建立4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跑“三农”战线的老记,在这个记者节,我最想看到的是,贫困村脱贫致富,贫困群众有本领、有事干、有钱挣,过上好日子。

  多年来,下基层、跑农村、下田间成了我的工作常态,见证了农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农村环境的巨大变化,采访了马镇顺、林宋文、刘锡洪、马学杰、陈燕鹏、林雄、庄秋群、林岳锋等一批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乡村振兴带头人,生动呈现他们为农业农村农民拼搏奋斗的精彩故事。我也积极参与策划新闻助农活动,有效地解决农民“卖菜难”、“卖果难”。特别是今年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部分农产品销售受阻,汕头融媒集团迅速发起新闻助农活动,我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及时采访农户、收购商、电商企业和相关部门,《汕头日报》和新媒体连续推出多篇报道,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各界热心人士纷纷参与爱心助农,打开农产品的销路,使农户度过难关。

  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更多地聚焦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当好农业农村“代言人”,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播汕头好声音,写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好作品,为汕头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而笔耕不辍、奋斗不息。

  陈俊雁:选择记者 选择责任

  一年四季,无论风吹雨打,无论严寒酷暑,新闻工作者总是出现在报道的第一线,出现在需要的地方。今年夏天,很多朋友说我晒黑了,但是看起来却更精神了。我想说的是,选择了记者这一行业,也就选择了一种责任。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是历经了风雨的磨砺和洗礼,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新闻题材和作品。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一支队伍,一支严守纪律的专业新闻队伍,只有严守纪律,才能保证出色地完成任务。

  我们都会牢牢谨记“我是谁”,我们是推动进步、记录社会的“宣传员”,我们是弘扬正气、鞭策歪风的“监督员”,我们是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的“服务员”。

  许斯涵:记录脱贫 聚焦攻坚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在打赢这场硬仗中,作为记者,我们的武器就是肩上的镜头和手中的笔。

  下乡采访的经历中,我走过许多贫困村,遇见过许多的贫困户。我看到曾经的贫困村开始有了自己的产业,带动了全村脱贫致富;我还看见过一位曾经内向自卑的小女孩在爱心父母的帮扶下成长成一位敢于走上舞台歌唱的自信女生;还有扶贫干部高兴的和我诉说,最近村里又有新的造血项目……每一个镜头都深深印在脑海里。

  用笔和文字,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贫困人口感恩帮扶、迎浪搏击,努力走出困境的励志故事,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党员干部为脱贫攻坚所作的努力。在读大学的时候,新闻专业的老师曾问过我们,新闻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这就是新闻的意义,这就是记者的使命。

  汕头,2000多平方公里,每一寸土地,都有不同的感人故事,行走在这条路上,我有太多故事和感动想和大家分享,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必须到达每一个新闻现场,才能记录鲜活的画面。所以,我们永远在路上,继续扎根生活、扎根土地,不断前行,记录时代、书写新闻、讲述好汕头故事。

  白杨:知常明变 守正创新

  1999年毕业后,我有幸成了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入职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当时还在实习期的我无法深刻体会前辈们那一天所表现出来的兴奋和骄傲,但从中我看到了“记者”的前景:这将是一份充满了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的职业。

  2001年夏天,怀揣着对特区的向往,我入职汕头市广播电视台,担任广播节目中心记者、主持人,近20年间,从早年主持《1072流行金曲榜》到现在的交通服务节目《一路畅通》,采访对象从知名音乐人、企业家到基层建设者、企业初创人员……在工地、在农田、在飞驰的动车上、在机器轰鸣的厂房里……面对面地听他们讲述各自平凡而精彩的故事,然后,把它真实而美好地传递给更多人。作为记者,我和同行们用最贴近的姿态成为“知常明变”的实践者。

  融媒时代的到来,我们又以最昂扬的激情努力成为“守正创新”的先行者。采、编、播合一曾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能力,但融媒时代,团队合作、“一专多能”早已成为当代记者的基本要求。

  扪心自问,初心依然,那就以新中国第二十一个记者节为新起点,喊上小伙伴们,再出发。

  蔡彬:深入一线 直击现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人习惯通过手机去获取资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一名新媒体采编人员,我和同事常常是“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始终将新闻资讯摆在第一位,通过“汕头橄榄台”“汕头+”这两个平台发布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信息,发挥快速传播效果,有效引导舆论导向。

  在担任“汕头橄榄台”“汕头+”新闻采编工作期间,我多次参与网络直播及大型主题新闻报道,制作H5等融媒作品。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坚守岗位,深入一线, 践行“四力”, 发挥新媒体优势,参与疫情防控报道。我创作了《好消息!汕头首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曝光”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心声……看着看着就流泪了!致敬英雄!》《今天,回家团圆!这一刻,让拥抱不再隔空……》等一系列报道,讲述抗疫故事,助力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氛围,多条报道点击量过百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发表日期:2020年11月08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