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文明小举动 渐成好习惯

生活垃圾分类为越来越多市民熟悉掌握,无害化处理率近百分之百

  本报讯 (记者林彦恂摄影报道)中午时分,金谷庄居民陈姐在家中准备午餐食材。她麻利地削下青瓜皮,不加思索地把瓜皮扔进了装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桶,擦手用的纸巾随手扔进装其他垃圾的灰色垃圾桶中。一气呵成的简单过程,却已完成了一次干湿垃圾分类。

  推动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民生“关键小事”,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目前,中心城区金平区大华街道、龙湖区金霞街道、濠江区等已启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在不久的将来,这一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文明举动,辐射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宽广,逐渐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陈姐居住的金谷庄,被龙湖区金霞街道列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之一,她和邻居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垃圾分类并不复杂,要是碰到有些疑问的,看一下墙上贴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就一目了然。”陈姐说,墙上这幅宣传画是社区居委会发放给每家每户的。经过数月的实践,陈姐开始掌握生活垃圾分类的“门道”,对不同种类垃圾的“归属”熟记于心。

  每到规定时间,金谷庄社区保洁员就会拿上收集桶,上楼将居民放置于金属托盘里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垃圾,运载到收运点由专人进行初步的处理。其中,其他垃圾由原相关责任单位运送至指定的垃圾压缩转运站,日产日清;厨余垃圾则交由专业人员通过固液分离的处理设备就地处理,剩余残渣再由厨余垃圾运输车运到雷打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金谷庄社区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模式,是我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一个小缩影。随着垃圾分类工作在汕头的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也在积极推进中。有害垃圾方面,我市充分利用现有危险废物处置设施,通过技术改造协同处置有害垃圾,日处理能力50吨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底完工。厨余垃圾则通过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解决出路问题,市中心城区、澄海区、潮阳区和潮南区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正有序推进,预计2022年底全部建成投产,届时我市每天的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将达1250吨。

  此外,我市还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公益机构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积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向社区延伸,增强可回收物交售的便捷性,促进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目前,已建成7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市每天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722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编辑:陈齐薇 发表日期:2020年11月1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