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凝聚侨胞侨力侨智 擦亮“侨”字招牌

创业中华·“十四五”中国发展与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峰会嘉宾访谈②

  12月10日至11日,莅汕参加创业中华·“十四五”中国发展与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峰会的与会嘉宾接受记者采访,讲述爱国爱乡故事,分享海外创业历程和创新创业举措,为汕头如何引侨聚侨、擦亮“侨”字招牌建言献策。

广东侨商会会长古润金:

增强实力担当侨商新使命

  “我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华裔,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海外华人充分感受到身后有强大祖籍国的幸福和自豪,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充分认可和肯定。”广东侨商会会长古润金再次踏上汕头这片创业热土,倍感亲切。借助侨峰会这个平台,他首要关注的是如何促进华人华侨与祖籍国的深度融合,以及新形势下侨商该如何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视察时充分肯定了侨胞对祖国发展的贡献,心里始终惦记着侨胞,并对广大侨胞参与新时代祖(籍)国建设寄予了期望。作为祖籍广东的华人,作为扎根广东发展、创业追梦的侨商,我深感自豪,也备受鼓舞和鞭策。”古润金表示,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广大侨胞要将老一辈华侨华人爱国爱乡、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牢牢把握中国发展机遇,积极担当侨商新使命,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而是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开启新的征程,我心怀感恩,更满怀期待!”古润金旗下的完美(有限)公司坚持在中国长远投资发展,并在中国经济发展蓝图下寻求企业高质量的发展。“我们正在加大投资,实现以科技创新手段,加快推进公司转型升级,同时借此契机,学习和引进世界先进的科研、创新成果,从而提升科技底蕴,提升数字化水平、物流水平,进一步推动智造化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实力,积极担当侨商新使命。”

  大变局会催生新格局,只有新格局才能应对大变局。华侨华人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古润金建议,广大侨商侨企要着眼“十四五”,积极参与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共同助力广东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他提出,侨商应充分利用好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时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新服务,打造国内消费的新增长点;也应积极保持对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商业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荟萃、联系广泛、资金雄厚、融通中外的优势,抢抓全球市场重构机遇,参与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同时积极参与国内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服务于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美国潮商总会主席林辉勇:

打好“侨”牌需要更加包容开放

  提起林辉勇这个名字,很多潮汕人都不感到陌生。“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就是林辉勇先生心系家乡教育事业所设立的奖项,为的是通过奖励一批忠诚于教育事业,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来提高潮汕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除了热衷教育事业,林辉勇还十分看重潮汕文化的传承。新一代华侨对家乡的情感是否会产生断带?在林辉勇看来,这是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潮汕文化是中原文化中传承最好的,正所谓“要看中原文化到潮汕。”在他看来,华侨就是远在万里不忘本、不忘根的人。桑梓情怀要代际传承,就是要将潮汕文化要传承给年轻人,除了通过社团活动组织年轻人回家乡之外,还需要注重做好文化输出,潮剧、潮绣、潮汕美食等非遗文化在外的传播。

  新时代汕头要如何做好“侨”的文章?林辉勇认为,要从“感情”和“包容”两方面着手。“感情”,就是通过不断完善侨务工作牢牢牵住华侨的心。侨务工作要做好,除了当好“贴心人”还要当好“实干家”,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华侨回乡创业。“包容”就是要在保留原有潮汕文化的基础上,把多元素的东西吸纳进来,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态度迎接世界发展潮流。林辉勇表示,汕头拥有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展的硬件已经基本具备,软件投入仍需加强,如加大对教育、医疗等软环境建设,以此增强华侨华人来汕头投资创业的信心。

  此次来到汕头参加侨峰会,林辉勇与同伴们带着满满的期待,看城市环境、看投资环境、看潮汕文化,他说:“我希望未来能在美国边喝工夫茶边看潮剧,透过文化的交流让我们走得更近。”

国际潮团总会永远荣誉主席林少毅:

回乡创业是华侨永不变的情怀

  “这一次回到汕头感觉到变化非常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到汕头视察时,对华侨华人爱国爱乡和对祖国经济建设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这在华侨圈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老华侨听完之后,特意再回到汕头看看。”对国际潮团总会永远荣誉主席林少毅来说, 为家乡建设出力,是华侨永远不变的情怀。

  上世纪90年代初,林少毅在汕头投资创办了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办电项目“汕头经济特区松山火力发电厂有限公司”,在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那时候汕头经济特区刚成立没多久,百废待兴,基础建设不齐全,电力供应十分紧张,一周停电3天是常有的事。”林少毅回忆,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办这个项目,心想能为家乡建设出力就足够了,“那时发电厂的创办过程也历经艰辛,但看到汕头经济特区一片欣欣向荣的干事创业环境,也就没想那么多,就是想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林少毅还十分热衷公益慈善事业,并希望以此来团结新一代华侨。他在温哥华创办了“教育基金会”,鼓励华侨青年刻苦求学,并将他们引入潮州会或潮商会,同时组织侨二代侨三代参加寻根之旅,回到家乡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社团中来,一颗颗爱家爱国的心被攥成一团,他们凭借潮汕人敢闯敢拼的精神,在国外干出一番事业,影响力越来越大。林少毅介绍,2015年在温哥华召开的国际潮团联谊会,就有3000多人参加,成为加拿大华人社区里面颇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在华人圈和主流社会都引起很大的反响。2017年,潮州商会在温哥华举办国际广东狮团联谊大会,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聚在一起,谈交流谈合作谈家乡发展,潮商的魅力和影响力正无限放大。

  把新一代华侨团结起来之后,为了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林少毅便主张通过社团活动组织他们回家乡看看。他说:“很多人回来后,才发现原来家乡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回去之后每个人都乐于分享心得,后来就有越来越多的华侨踊跃报名参加寻根之旅。”

  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林少毅又一次回到汕头。“我发现汕头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作为第一批参与特区建设的人来说,感触更深。”林少毅说,“正值不惑的汕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汕头因侨而立,是真正的侨乡,站在全新的历史坐标上,汕头更要打好‘侨’牌,挖掘新侨力量,让他们投入到祖国家乡的建设之中。”

广州归谷科技园有限公司总裁范群:

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


  “汕头这几年的变化越来越大,城市环境、文明建设、营商环境都上了一个台阶。” 作为科技界的新侨代表,范群眼中的汕头是更加美丽更加现代化了。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来汕头视察时充分肯定了华侨华人的工作,这让海外华侨们倍感鞭策鼓舞,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建设,让大家看到汕头不单纯是一个好喝好吃好住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都市。”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范群看来,人才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这股动力正在涌入到汕头来。据范群介绍,过去的十几年之间,海外华侨回国创业置业成为一股新兴潮流,近几年,新侨留学生回国人数更是连年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不断涌现,对海外华侨人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吸引力。可以发现,以前留学生把留在国外作为第一选择,而现在很多人更愿意回国投身经济发展建设。

  人才归来了,做好人才的承接工作就成为重点。范群认为,虽然汕头经济特区在早期的发展中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新一轮发展机遇扑面而来,汕头就要抓住机会,创造条件留住人才,他相信,汕头的后发优势会在未来的三五年之内体现出来,加上侨联、侨商会等组织进一步搭建桥梁平台,让更多海外华侨看到汕头的发展潜力。

  范群还指出,汕头的产业基础偏“轻”,要主动对接珠三角、融入大湾区,释放更多红利,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建立完整的产业结构,吸引更多人来汕头投资。此外,汕头本身有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两所高校,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市企业的创新能力。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张应龙:

发掘侨文化做好侨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华侨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的。张应龙认为,这句话是对华侨爱国主义精神的全新阐释,同时也把华侨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此外,侨批文化体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汕头是广东省内一个重要的侨乡,在整个中国侨乡历史里面也是举足轻重的。那么对汕头而言,要如何做好“侨”的文章呢?张应龙提出,首先需要一个叫得响的口号和一个打得响的品牌,比如可以在汕头成立一个华侨经济文化博鳌论坛,立足汕头,面对全球,通过设立若干个热门的华侨文化议题,邀请海内外官员、学者、商务人士等一起探讨,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以收集意见的方式来推动措施落地。那么这样的论坛要如何长久地运行下去呢?张应龙提出,还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来支持论坛的发展,利用论坛的影响力来打响汕头侨乡这个品牌。在他看来,就目前而言,汕头本地在发掘侨文化做好侨文章方面还可以有更多尝试。

  文化交流对沟通海内外华人华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文化是打通华侨与家乡祖国联系的渠道。张应龙认为,要提高华侨对家乡和祖国的文化认同,需要从“原乡文化”着手。可以发现,海外华侨在寻根的时候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侧重“原乡文化”,所以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就需要从“原乡文化”的角度来切入,引发华侨共鸣,才能拉近彼此的联系。

  良好的文化沟通需要正确的方式。张应龙认为,可以通过“寻根类”“培育类”和“交流类”三方面着手,让华侨走进来,让文化走出去。此外,经济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在经济合作里面,形成共赢的局面。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陈柔燕

编辑:陈乐芃 发表日期:2020年12月1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