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仙家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

  日前公布的第七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中,我市潮南区陇田镇仙家社区榜上有名。据悉,仙家社区创建于宋朝淳佑十一年(1251年),古名“山家”,因山花烂漫景致宜人,后雅称“仙家”。仙家依山创寨,背倚南山,面朝大海,西南与溪西交界,北与浩溪毗邻,这里乡村宁静,溪水清澈,空气清新。冬日一天上午,记者走访了这片古朴而宁静的地方。

东溪水蜿蜒环绕古寨 古建筑见证昔日繁华

  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村道首先来到东溪畔的老寨口昭德文园,仙家古庙坐落在东溪畔,这里有东溪水蜿蜒环绕古寨潺潺流过,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乡愁,滋养着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子民。

  记者看到,仙家村至今保存着古寨完好的轮廓,古民居鳞次栉比,以下山虎、四点金、五间过、三座落等具有潮汕特点的土木结构建筑为主,这些让人记得住乡愁的老屋子,为后人守护历史的厚重、风土的温情。社区干部告诉记者,仙家村传统建筑规模280亩,清以来古民居有420座,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迭,也形成了各时期、各朝代的建筑风貌。

  仙家古村文化底蕴深厚,明代中末期,有许多姓氏辗转移民该村,并建有民居,世居村民主要姓氏有郑、萧、颜。如今,古建筑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至今仍有许多遗存,其中建于清末的通德里位于仙家村古寨内,是清末著名教育家郑邦任辞官返乡所建的一处民居建筑群,俗称“南园”。

  记者在南园看到,这里由主座、两火巷、前后花园和后库组成,据介绍,原前花园有假山亭台,荷塘曲径,但历经岁月风雨,如今已经消失。在大门门楣上,“通德里”三字清晰可辨,主体建筑历经100多年至今屹立,里面有一条木质螺旋楼梯至今保存完好,古色古香。门匾镌刻“太史第”,两侧火巷各有两座“四点金”,左右两座匾额各书“厚德载物”、“书带流芳”,依稀可辨当年恢弘气势,足以见证昔日繁华,以及主人的深厚人文底蕴。

  据仙家社区党委副书记郑会杰介绍,郑邦任于光绪二十四年毅然辞官回乡。他回乡时,还从京沪等地购来大批图书,在家乡建了“惜兰香馆”书房。该馆藏书丰富,是郑邦任颐养品性、赋闲读书的地方,更是当时潮阳一个有名的书轩。另外,他还在沙陇倡办“履新学校”、创办六都高等小学堂,就是如今六都中学的前身。

潮汕文化元素焕光彩 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好

  祠堂古建筑也是仙家文化核心之一,除了记忆历史传承,还带动好民风、好村风。据介绍,仙家社区现有宗祠9座,其中,郑氏宗祠7座,颜、萧姓宗祠各1座。其中,郑氏祖祠历史最悠久,老祠堂经后人在原来基础上重修,大量运用金漆木雕、嵌瓷、石雕以及楹联等潮汕文化元素,令老祠堂重焕光彩。

  我们继续沿着上巷仔村道漫步,记者发现,仙家社区乡容乡貌整洁宜居,公共活动场所氛围文明,文化气息浓厚,在这里,经过修缮的古村道“见缝插绿”,利用每一处民居建筑的小角落栽种花草,路面有许多绿植小景观,令人惬意,在社区文体公园,这里设施完善,配有健身器材、乒乓球桌、羽毛球场,几位村民正在这里散步聊天。

  “在创文行动中,社区党委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活动,一方面保护古村落,一方面升级改造社区面貌,让仙家的水更清,村更美。”仙家社区书记郑泽光告诉记者,近年来,社区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致力美丽乡村建设,确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思路,推动社区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发展。

  记者采访获悉,仙家社区已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社区;汕头市创文强管先行示范村、汕头市平安生态村居;潮南区农村管理先进单位、党建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接下来,仙家社区将利用好传统文化特色和区位优势,打造仙家美食一条街,发展乡村经济。”郑泽光表示,社区党委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陈文惠 摄影报道

编辑:蔡婷 发表日期:2021年03月09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