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华侨常寄批银回家资助后辈读书|漂洋过海不忘教育 励志勉学字字关情

华侨大多是因为家贫才远度谋生,但到达南洋之后,却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学识,很多工作做不了,只能靠出卖苦力为生,每天辛苦不说,还很难存钱寄回家,违背了当初下南洋赚钱养家的初衷,很多华侨为此十分苦闷,也悟出了只有读书才是最好出路的道理。

侨批研究学者沈建华告诉记者,不管在哪个时期,华侨教育子女读书上进的传统始终如一,永远不变。在很多侨批中都可以看到勉励家中年轻一代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的殷切期望;不管自己多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寄回批银供后辈读书;同时,很多华侨还摒弃了家乡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在批信中鼓励女孩子也要积极求学。

“文化水准太低,多培养一些后辈”

华侨到了南洋,见了世面之后,更加发现读书的重要性。考虑到家中长辈不一定能重视教育,他们会写信回家,告诉长辈们有学问才容易谋生,得让后辈们去读书,为家乡的年轻人争取学习的机会。

泰国华侨文高在寄给潮汕母亲的侨批中写到,“……现暹市情艰苦,人口众多,强有势的才能谋得一职可做,像俺的势力并无,那有容易的找到!故此所以还求着学问读书。现刻已是放假后开学了。此次期考,我的分数占在第六位,全级是三十一人,附此以告知。年是差不多要完,文山明年是七岁,在儿想还是叫他同文珠一同去读书,才不会在家和一些无懒(赖)的在一起,将来也要变成那样的不好……”

文高在信中说到当时泰国因为经济萧条,人口众多,竞争激烈,有权有势才容易找到一个职位,没有权势的要找到职位还是得靠读书有学问才行。他在信中将自己的期考成绩告诉母亲,在全级31人中排第6名,成绩不错,算是给母亲报喜。同时他还建议母亲,明年让已经7岁的文山和文珠一起去读书,才不会让他结交到一些无赖学坏了。

从信中可以看出,文高还在读书,感悟到没有文化很难在南洋立足的道理,有感而发,说得有理有据,希望母亲让文山和文珠都去读书,既不会结交到坏人,还能学好本领将来容易谋生。

香港的林七在外奋斗多年,看出家中缺乏文化素养这一最大缺陷,立志培养下一代。他写给母亲的批信同样说到这个话题,信中写道:“俺家最大的毛病就是文化水准太低,如能够多培养一些后辈,让他们多些求学的机会,多见识世面,心胸自然开朗。”

“妹若尽力求进,四年师范时光不难”

旧时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很多女孩子没有读书的机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比较顽固。但华侨们见识了世界,眼界变宽了,他们很快接受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并认同女子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华侨陈应传于1946年寄给汕头澄海山边乡瑜妹的侨批,用了很大篇幅劝说妹妹要好好读书。信中说:“……妹今年算来亦十七矣,四年音讯不通,未知有进学校继续研读否?兄前有言,欲妹求达自立阶段,后因战祸终止,未能达愿,今幸年龄尚稚,我愿负‘不自量’之名,要妹继续求进,以继我未竟之志。……妹若尽力求进,四年师范时光不难也。兄意下半年,探听汕头有否女子师范,或女子职业学校可攻读,前去继续,如何与母亲磋商。我因失学被误,大妹亦因生意所累,故不愿你亦然也。……”

1946年正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刚刚通了邮路的时候,四年没有联系的陈应传就迫不及待地写信给妹妹,希望她继续读书。说到自己以前承诺过,会供妹妹读书直至她自立,因为战乱而中止,还好妹妹的年龄还小,可以继续学业,“以继我未竟之志”。信中还提到陈应传自己“失学被误”,大妹也在战乱中误了学业,所以不希望小妹也被耽误了。信中还建议小妹去读女子师范或女子职业学校,还说自己下半年要去帮她打听。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应传对妹妹的无限关爱,也可以看出他摒弃陈旧观念,鼓励女性独立自强,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的先进思想,甚至还为妹妹作了读书及职业规划。在民国时期,潮汕就涌现了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革命女性,她们在旧观念的约束下仍然能接受良好教育,和潮汕家庭受侨胞先进教育理念影响不无关系。

“若无令他读书,今后批立不多寄”

正因为深知读书上进的重要性,华侨对家乡后辈在学业上的支持都是不遗余力的。不管自己赚钱有多艰难,依然会尽力为他们寄来教育经费。

华侨汉松于1947年寄给妻子张氏的批信中提到:“胞弟入学,每月家情需用约在贰拾万元左右,此事当能照行,每月自然应付需用,不敢有误。所因近年来运不偶,谋事无就,致使愚在此各节要用亦甚拮据”。弟弟要读书了,每月家里的费用约需要20万元左右,虽然他近年来运气不太好,事业没有什么成就,要花钱的地方又多,手头比较拮据,但仍然表示会每月按时供给家里费用。汉松写这封侨批的目的,就是要给妻子吃定心丸,保证让胞弟顺利入学。

面对家乡亲人不重视后辈读书的情况,侨胞通过各种办法来说服他们,实在说不通的情况下,还会用少寄批银回家相“威胁”,意思是寄回家的批银中有一部分就是“专款专用”于学费的,不用就不会提供了,劝学“手段”可谓用心良苦。

一位佚名的华侨于1941写批信给女儿御瑞说:“汝弟不听大嫂教训,每日外出闲游嬉戏,不思入学从师,信到日与他通知,下半春(下学期)若不入学读书,今后愚立不抹银与他之费也”。家中小儿子整天游手好闲不肯读书,父亲下了“最后通牒”,下学期再不去读书,批银里就再也不会分给他钱了。

然后怕说的话不够份量,又在同一批信中对儿媳说:“汝细叔(即指前面提到的汝弟)已拾余岁,愚每每信内令汝等带他入学,但汝等完全半言不听愚之嘱咐,见信现年若无令他读书,今后愚家批立不多寄耳。”顺带责备家人不重视后辈读书的态度,再次声明不让小儿子读书就不多寄批银了。言语真切,一位父亲对儿子恨铁不成钢之情,对家人不重视读书的促急之态尽显于信笺之上。

专家点评

大多数华侨因为家贫才离乡别井到南洋奋斗,到了南洋才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处和难处,因此便写信告知家乡的下一代要认真学习。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他们认为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但是同时他们也受到了海外先进思想的影响,懂得了要立足于社会,还必须学会一门技艺和本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因此,教育子女几乎成为大多数侨批的主要内容。

侨批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传承的见证,一代代华侨和侨眷在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的熏陶下,形成强烈“根”的意识,从许多侨批的字里行间时不时地流露出来。    (沈建华)

主办

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汕头融媒集团

侨批文物馆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 许玉璇 编辑:林郁 发表日期:2021年04月0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