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擂沙圆这个小胖子

  不知吹哨人是谁,反正,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风味小吃正在争先恐后地向魔都汇集。在本地,倒有一款小吃一觉睡了几十年,此刻还在揉揉眼睛,伸伸懒腰,一声呵欠拖得老长。

  起来吧,你这个小胖子!

  小胖子就是擂沙圆,首创者是乔家栅。

  话说有个人,名叫李一江,清宣统年间从安徽乡下来到上海城隍庙做小生意,大概剃了个光头,大家就叫他“小光蛋”。小光蛋先是挑担串街叫卖徽帮汤团,后来在凝和路乔家小弄(百子弄)木栅大门旁有了一个固定摊位。经过若干年的打拼,有了一些积累,便借了一间门面房,开起了点心店,取个店名文绉绉的:永茂昌。周边的居民为便于表达和记忆,将永茂昌叫做“乔家栅”。

  擂沙圆是乔家栅的拳头产品,小光蛋将包有豆沙或芝麻馅心的汤团煮熟后,捞起沥干,放在洒满赤豆粉的匾里来回摇滚,使之粘上豆粉,互不粘连,趁热吃又糯又甜。擂沙圆不及徽帮汤团那般大,倒与宁波汤团相仿佛。后来有一些小贩就每天到李老板那里批发圆子,串街走巷,提篮叫卖。戴敦邦先生画过一幅叫卖擂沙圆的风俗画,一个小贩,挎着一只篮子,伸长了头颈吆喝:“擂沙圆吃伐……”

  擂沙圆看上去就像是净身出户的汤团,这其实也是形势所逼。当时老城厢有几十家茶馆、戏院、书场,看戏听书喝茶的闲汉需要有点嚼头,白糖梅子黄莲头、檀香橄榄五香豆、火腿粽子粢毛团之类都是佐茶妙品,小贩们紧着往里面送。送阳春面、送汤团就不行,连汤带水送进去,万一泼洒在人家身上,场子里不就闹翻天啦?

  所以,擂沙圆就成了汤团的变身,无须碗筷,直接用手拿来吃。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送,长驱直入,风雨无阻。

  抗战之前,红豆馆主溥侗,人称侗五爷,从南京来到上海,正赶上过春节,他吵着要吃元宵。上海只有汤团,很少有供应元宵的地方。唐鲁孙在《唐鲁孙谈吃》一书这么写道:“上海名票陈道安、名医臧伯庸都在座,一致主张去乔家栅吃汤圆……于是我们一行四人直奔乔家栅。一入座,老板因为臧伯庸治好过他家老太爷的腿疾,立刻泡了一壶好沱茶,送上一盘子擂沙圆子。侗五连吃三枚,认为这是南方细品驴打滚……如果不是跟我们初试南馔珍味,可能毕生失之交臂。”

  小时候在老西门乔家栅吃过擂沙圆,煮得比较软烂,在碗里滚上橙黄色的粉末,用筷子搛,一口一个,甜到心里。有一年春节过后,妈妈在家里也做过擂沙圆,圆子捞起后滚一层黑洋酥或者黄豆粉,招待二哥从新疆来上海探亲的同事,都说太好吃了。我暗地里想象,赤豆粉应该比黄豆粉更加有型吧。

  后来,坐落于中华路河南南路转角上的乔家栅因为市政改造,搬到陆家浜路会景楼底层,城隍庙内最早的乔家栅则早就没了踪影。十多年里我一直在苦苦寻找貌不惊人的擂沙圆,也多次写文章呼吁它的复出。后来去日本旅游,意外地在浅草寺外人气爆棚的小吃大排档里看到滚粉的圆子,这不是上海的擂沙圆吗?小胖子怎么流浪到东瀛去啦!

  这些年来,我每次遇到糕团店的老板,都要多管闲事地建议恢复擂沙圆。他们反应都不积极,有一次与朋友专程去襄阳南路的乔家栅品尝两面黄,“义正辞严”地向钟总经理建议:“擂沙圆是乔家栅首创的,你应该赶快恢复!”

  小半年后,钟总请我去餐厅品尝时令菜,冷菜还没上呢,服务员先端上一盘点心,在座的美女有眼不识金镶玉,我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擂沙圆呀!”

  钟总特地请一位会做擂沙圆的阿姨来复原这款点心,若味道对头,准备核算一下成本后在乔家栅推出。

  滚了黄豆粉的擂沙圆,饱满,匀称,弹眼落睛,一口咬开,细腻绵密的豆沙在舌尖轻轻抚摸味蕾。阿姨向我解释:“老法头里应该是黑洋酥馅,今天来不及采购黑洋酥了,先用现成的豆沙打个样。”

  一种值得传承而且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可以让食客追怀逝去的时光,也可以为店家带来旺盛的人气,更是一种可以挖掘开发的人文资源。乔家栅哪天正式恢复擂沙圆,倒是魔都小吃界的一大喜事!

编辑:纪素琦 发表日期:2021年04月1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上一篇:雨天炖肉
下一篇:云鸿戏海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