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当年南昌起义军在潮阳区深洋村赤杜岭宿营,播下革命火种

——“红军石”镌刻老区的红色记忆

  位于潮阳区谷饶镇小北山南麓的深洋村是一个半山区的革命老区村,南昌起义军曾在该村赤杜岭驻扎休整,当年当地群众为起义军战士送水送柴,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红色印记。

  ★现场探寻

  三块“红军石”字迹清晰可见

  记者跟随工作人员,坐车沿着弯曲的山路盘旋而上来到赤杜岭山顶,登上层层阶梯,赤杜岭南昌起义军营地旧址纪念碑矗立眼前,现场一片庄严肃穆。登上阶梯,记者看到一座修葺一新的“感天大帝”古庙,古庙周围,革命年代留下的三块“红军石”十分醒目。经长年风吹雨打日晒,虽然出现裂缝、颜色发黑烙下岁月的痕迹,但上面石刻的“拥护红军”“红军万岁”等字样至今清晰可见。据老一辈村民回忆,小时候经常在这几块“红军石”边玩耍,对于南昌起义军在赤杜岭宿营的故事,更是常听大人们讲起。南昌起义军到赤杜岭宿营的时候,当时的深洋已经有地下党了,由地下党牵头,组织支前队到现场,和革命群众一起为起义军战士送水送柴,嘘寒问暖,部队离开的时候,又热烈欢送。

  记者了解到,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保护红色革命地的历史风貌,深洋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社会主义红色新农村”为总抓手,突出“红色领航”,精心谋划,筹措资金,新建“红军纪念广场”“赤杜岭南昌起义军营地旧址纪念碑”,打通了山下至宿营地旧址800多米道路,并对宿营地周边进行维修,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环境。如今,赤杜岭南昌起义军宿营地旧址已成为各地各单位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打卡地”。红色印记背后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深洋村2017年被评为第六批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潮阳区委定为“红色村”,被潮阳区定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

  ★红色足迹

  进步群众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

  赤杜岭位于深洋村东侧,可连接京北渡、关埠渡等,是粤东古驿道连接潮、普、揭等地的必经之处,也是古时重要运输、军事战略要冲。据史料记载,1927年9月26日,南昌起义主力部队6500人在贺龙、叶挺率领下抵揭阳榕城。28日,部队又从榕城分两路向丰顺汤坑进发。是日,部队在玉湖镇浮山村遭国民党军王浚部4个团与薛岳部2个团夹击,双方在汾水村激战,随后,陈济棠的第11师从兴宁赶来增援,敌军数倍于起义部队。经过3天3夜战斗,起义军歼敌3000多人,自身伤亡2000多人,这就是有名的汾水战役。

  10月1日,贺龙、叶挺率领南昌起义军南下部队数千人,在中共潮阳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顺利横渡京北渡,再经关埠、西胪青山古驿道,急行军抵达深洋赤杜岭,于岭上驻军扎营,并以感天大帝古庙作为临时军事指挥部。

  据介绍,当年,革命战士播下的火种点燃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自1923年至1950年,深洋村先后有陈少琴、陈长立、陈英杰、陈木来等参加各个革命时期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其中陈少琴在1924年就被中共汕头市委吸收为地下交通员,1925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赤寮(今谷饶)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陈长立一直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作掩护从事中共地下党的工作,解放后曾担任关埠区区长;陈英杰自学生时代就在马来西亚从事抗日护国运动,1940年回国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陈木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大南山赤卫队,后被编入东江纵队开展对敌斗争。

  记者了解到,深洋村境内古驿道现存遗迹约长200米,古时是潮、普、揭等地的必经要道,也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

  本报记者 陈若萱 文/摄

编辑:李琳 发表日期:2021年05月22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