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遥远的梦境

  自去年夏日以来,我陆陆续续地在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回望童年,重温那遥远的梦境,我想把童年视野里的印象,那些熟悉不过的场景和童年玩物再现于笔下,但我不想用原有的传统的做法,我想寻觅一种对童年梦境新的表达方式。

  童年的基调是朴素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同代人会有共同记忆。在我个人的记忆里,出现频率最多的是那条短短的老街,深蓝底白字的门牌,夏日傍晚的风筝,七巧板、万花筒、吹气娃娃,外婆做的潮汕粿品,八仙桌、猫栏桌和那些种在坛坛罐罐里的民间花草……这些质朴无华的视觉印象,牢牢地存储在脑海里,而那堆黑白老照片,便是我回忆的索引。我庆幸童年有这么多老照片,唯一不满足的是,这些照片主要是记录人物活动,露出的背景很少,更没有拍下一些“空镜头”,唉,那个年代胶卷挺贵的,家庭摄影大多数都是拍合影,拍摄者也还没有记录生活场景留作史料的概念,我对仁安街4号这栋楼房的印象,全靠记忆。我惊异儿时的记忆是如此深刻,一闭上眼睛,童年的生活场景便真切地浮现眼前。

  上世纪50年代,在这栋老房子里,有过多少温暖的故事,时间久远愈加充满温情,那些平淡无奇的老故事好像因岁月更迁而变得不凡,当老街被夷为平地又被建成现代生活小区时,遗憾之情难以言表,以至于怀念老街的情感持续升温,一想到便沉湎到回忆里。作为同龄人的老同学老友们,对童年生活过的老街老屋也一往情深,聊起来总滔滔不绝,仿佛童年的记忆是人生里最要紧的记忆,它被过滤掉那些不愉快的印象,剩下的是不可复制的美好。

  小时候,外婆给我们营造了澄海版本的潮汕百姓生活氛围,当小学教师的母亲给我们提供了寓教于乐的玩具,这些都潜移默化地给我幼小心灵以影响,如今说乡愁也罢说童心未泯也罢,包括创作题材的选择,无不与在仁安街这栋度过童年时光的老楼房有关。小时候玩的七巧板和万花筒,是那样简朴那么有趣,万花筒闪烁着千变万化的图案,拼七巧板则有无限可能,还有积木和折纸,这些廉价的智力玩具,给当年幼小的心灵种下朴素的情怀和好奇心、想象力的种子,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作为小女孩,娃娃玩具是心心念念的,有老照片作证,我当年玩过的娃娃至少有吹气娃娃和布娃娃,吹气娃娃那张特别“经典”,1957年得到香港舅舅带来的礼物吹气娃娃,那喜不自胜的天真表情,被定格在黑白照片上。网络上“治愈”一词我虽不太喜欢,但是这张老照片,不仅记录了那个年代也分明对心灵具有治愈的功效。

  从我有记忆起,尤其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印象里外婆是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她制作各种潮汕杂咸小菜,逢年过节制作粿品,夏日适时煮清凉茶给家人消暑,还会手工缝纫活计,会用有限的食材烹调可口饭菜,自制烫伤药膏、发油等等。她还是收纳能手,有一个在我眼里视为百宝箱的箱子,里边有各种工具和布头、纸片、线团、纽扣等等,当我开始爱折腾制作小玩意时,她总能变出我急需的材料来。在儿时的我看来,外婆无所不能。在使用蜂窝炉之前,家家户户做饭用的是风炉和煤球,为了煮干饭保证不烧焦,外婆想出一个点子,她买来耐火土,做成一块块圆形扁平的“饼”,扎一个个圆孔,放在阳台风干,煮干饭时置于炉火上,炉火变得温柔均匀,饭不会烧焦。她做的这些隔热片和药膏,都与邻里和亲戚分享,获得赞誉多多。八月中秋和过年时外婆和老姨张罗做各种粿品,是我最兴奋的时刻。老屋灶间宽敞,有灶台和大小风炉,当蒸大盘甜粿、菜头粿和红麯粿桃时,用的是大灶和劈柴,炉火旺旺,香气四溢,外婆用燃香计时,更令我好奇,至今记忆犹新。

  这些童年往事,有一些早已出现在我的画中和剪纸里,我的创作是各种题材穿插进行的,在画了“雅舍和风”“旧日情怀”“彩陶之恋”等系列之后,“遥远的梦境”撩拨着创作欲望,如果单纯以剪纸表达的话,老早已有《老屋——童年的记忆》问世,上世民80年代的某个夏天,我用水粉颜料染出4种复色的纸,用来剪记忆里的老屋,我把八仙桌、老猫、阳台门、晒虾干、晒被单、灶间、闲花野卉等,组成4个脑海深处难忘的画面,这是一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也令我体会到真实情感的表达会引起共鸣。时隔三十几载,我已有些厌倦单一的工艺性的镂剪,而马蒂斯的粗犷奔放的剪纸启发了我,有一天突发奇想,用水墨和剪纸相结合如何?用这种新的形式,来串起碎片般的童年记忆,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将会赋予岁月积淀形成的新的内涵,我决定为此一试。

  带有粗糙纤维的皮纸,是比较合适的材质,我用它做底,先在上面画出水墨场景,再根据内容用彩纸剪出以块面为主的甚至只有轮廓的物象,布置在上面。我想到一些特殊的材料,包装纸、画报纸、英文报纸、乡间土纸等等,这些将凌驾于淋漓水墨之上的剪纸部件,一定要粗犷的,细节不能“精雕细刻”,那将压不住画面,而纤弱琐碎也会失去整体感。在艺术走到今天这种多元甚至“肆无忌惮”的局面下,我做的这些综合材料水墨剪纸只能说是小小的尝试,它虽然有些颠覆传统剪纸的意味,用飞舞的状态和一些抽象元素,但我表达的是大众熟悉的已逝风景,就像这幅《梦里·风筝》,大大小小的彩色风筝飘飞在老街上空,这水墨的老街不一定是我的仁安街,只是代表远去的乡愁。我用灰黄色的纸剪出一段文字,“童年的记忆里,傍晚小巷的上空,总飘荡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它渐渐消失,留在了梦里”,这是心底的声音。风筝采用了鲜艳强烈的色彩,来自英国的彩虹纸也用上了,它们和浓烈的水墨背景互相碰撞,营造出心中那遥远的梦境。

  用个人化的语言和手段来追忆远去的时光,表达一座消失的老屋和一个人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记忆和情感,无非是想铭记曾经俭朴平静的日子,不乏生机和不失诚意的年代。制作过程我常常感到,这些剪刀下的物象,其实是有生命的,它们飞舞着跳动着,叙说着能唤起联想和共鸣的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故事。

发表日期:2021年07月0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上一篇:潮汕父亲
下一篇:忆儿时春游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