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善行潮汕

搭起一座“寻根桥” 牵着“胶己人”回家

  这是一场“抢时间倒计时”的公益活动!面对曾经因天灾寇祸而流落他乡的潮汕人,“梦归潮汕”寻亲团多年来协助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流失在外的乡亲寻亲,实现亲人团聚、叶落归根的祈盼和美好愿望,体现潮汕人团结互助、血浓于水的乡土情怀,为潮汕地区的振兴繁荣出一份力量。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梦归潮汕,我们在一起”系列报道,关注“梦归潮汕”寻亲团开展寻亲活动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团队志愿服务背后的感人故事,敬请垂注。

  曾经流落他乡的潮汕难民,历经70多年的等待,终于盼来回归故土的希望。短短2年时间里,“梦归潮汕”寻亲团借助“互联网+”模式,为上世纪40年代潮汕地区因天灾、战乱等原因而流落在外的潮汕老人寻根寻亲,至今已帮助300位老人成功寻找到亲人。同时,他们还将寻亲触角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帮助超过30位海外华侨寻找到亲人。

  长期以来,汕头市公益基金会开展各项关爱老年人的“情暖夕阳”公益活动,不断探索关爱老年人的新模式。近日市公益基金会联手“梦回潮汕”寻亲团,搭建平台以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帮助至今仍流失在外的乡亲与亲人团聚。

  寻亲志愿者 为流落在外的潮汕儿女寻根

  据了解,1939年6月,日军占领汕头、潮州,由于日军在潮汕地区烧杀劫掠以及潮汕地区遭遇旱灾,从1941年开始,数以万计的潮汕难民被迫离乡背井,涌向还未被日军攻占的粤东、闽西、赣南,俗称“走日本”。现在在这些地方还有一些当年逃难潮汕人聚居的“广东村”、“潮汕村”。根据专家研究,当年总共有超过30万人加入了逃难大军,其中大部分是被父母卖或送的幼童。逃难之路写满了血泪心酸,回家之路也充满了曲折艰辛。如今,距离这场劫难过去已经有70多年,当年逃难出来的幼童已经成了耄耋老人,仍然健在的约有3万至5万名。这些老人至今仍对家乡潮汕有着一份执着的思念,渴望着有生之年能找到当年失散的亲人。

  “梦归潮汕”寻亲团由一群热心公益、有强烈使命感的志愿者组成。寻亲团本着“良心公益”、“遇到就是缘分,遇到就有责任”的理念,以上世纪40年代因天灾寇祸致使卖儿卖女、逃荒赣闽粤等地的潮汕人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信息采集、“拉网”筛查、对接认亲等措施,为流落在外的潮汕儿女寻根,也为盼亲归宗的祖籍地亲人圆梦。目前,跨越广东、福建、江西3省的志愿者接近2000人,不同的省份还根据不同区域设立分团,活跃于各乡村之间。

  发现“潮汕村”

  牵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梦归潮汕”寻亲团副团长曾健鹏是活跃在潮汕地区的公益人。作为一名资深志愿者,曾健鹏一直怀揣着潮汕人独有的人文情怀,在许多不为人知的领域践行其公益理念。从“关爱抗战老兵”再到“梦归潮汕”寻亲团,他时刻牵挂着一个个亟待关注的个体,尝试用更快的方式抢救一段段即将消失的“历史”。

  曾健鹏告诉记者,发起“梦回潮汕”寻亲项目缘于一次偶然的聊天,也正因为这次聊天,让几位发起人发现了一段在潮汕地区尚未被深挖的历史。

  几年前,友人向曾健鹏提供一条线索,说其玄学师傅年轻时曾在江西深山内发现有座“潮汕村”,村中人说的是潮汕话或是客家话,他们喝着潮汕工夫茶,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拜老爷”。友人怀疑这座“潮汕村”村民,有可能是流落他乡的潮籍抗战老兵。作为“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曾健鹏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第二天马上组织近10名志愿者驾乘两辆车赶赴江西。然而,在与这些“潮汕村”村民接触了解后,志愿者发现他们并非传言所说的“抗战老兵”,而是在抗战时期潮汕饥荒年举村举家逃难到这里的潮汕人。后来,“梦归潮汕”寻亲团团长方壮建在另一个地方接到相关寻亲消息,当即就联想到江西“潮汕村”的情况,就决定组织一群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来帮助流落他乡的老人“回家”。

  在协助寻亲的过程中,曾健鹏与团队志愿者发现,离家已久的老人所说的地名,经过70多年的历史变迁,可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曾有老人提到其来自“下尾澳”(谐音),其实就是现在潮阳的华里西村;又比如现在的澄海蓬中村,在民国时期叫做“中社乡”。若没有熟悉潮汕本地住处和专业的志愿者对寻亲老人的信息进行排查,那么失散在异乡的老人要找到家乡亲人可谓困难重重,这也是该项公益行动的意义。

  一别70年

  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去年12月24日,江西定南的杨孟生老人在“梦回潮汕”寻亲团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回到魂牵梦萦70年的家乡——普宁市南溪镇钟堂村。当他牵起素未谋面亲人后代的手时,不禁老泪纵横。

  据了解,杨孟生老人有8个兄弟和2个姐姐。4岁时他和姐姐被人卖到江西瑞金市,后改名为陈佳鑫,年龄也改小几岁。经志愿者多方求证,杨孟生现在大约79岁。杨孟生介绍称,其姐姐在18岁那年嫁给当地一个地主,姐弟俩在江西瑞金生活过一段时间。期间,杨孟生提出要回广东普宁老家看看,但姐姐怕其出事一直不肯告诉他家乡的详细地址。多次询问未果,杨孟生一气之下离开姐姐家。后来,杨孟生去了福建并在当地结婚,而后离婚又回到定南生活,却再没有去找过姐姐,姐弟俩失联多年。而老人的姐姐一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回过普宁家乡,姐姐的后代只知道还有位失散多年的舅舅。

  曾健鹏告诉记者,当时见到杨孟生时,是在江西当地的一家养老院。“梦归潮汕”寻亲团在普宁、瑞金、定南三地志愿者的通力协助下,终于帮杨孟生回到自己昼思夜想的家乡。杨孟生告诉志愿者,当年父亲带着姐姐、弟弟和他逃荒江西、福建,他只有4岁,从此便再也没有见过母亲,母亲的形象已经很模糊。手捧着其母亲遗像,杨孟生说这是在他将近80岁时,再次看到母亲的模样。杨孟生老人说,这条回家路“走”了70多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自己的亲人。本报记者 李德鹏

发表日期:2018年04月04日
(未经本社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