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善行潮汕

开创“社区营造”模式激发活力

 

  社工在指导“星儿”体验制作手工皂

  随着社会工作的兴起,我国的社工机构也随之增多。社工的存在有效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是一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广州、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发展较快。近年来,我市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但社工岗位少、待遇不高等问题,也成为如今鮀城社工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人才资金制约社工机构发展

  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的“公益元年”,在过去10年间,我国社会组织迅猛发展。社会需求是公益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次是政府的推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在社工人才培育方面,我国政府在2011年投入资金7亿元,而到了2017年的投入就超过51.1亿元。目前,我市持证社工达968人,共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27家,成立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16个。其中,汕头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市福利院被省民政厅认定为粤东首家省级社会工作重点实训基地。

  市民政局社会工作科科长谢章仟给记者列了个数据,去年“双百计划”社工站在全市招聘社工人才,单金霞街道社工站就有超180人报名竞争5个社工岗位,这足以证明汕头社工行业的火爆。

  可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接触不少社工机构,机构负责人在谈到发展中所碰到的困难时,不约而同地将问题集中在“人才”和“资金”两个方面。一家市级社工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部分项目周期短,无法完全针对服务对象来制定更加到位的服务内容。如果项目周期结束后,没有后续资金支持,那么项目只能结项停止。而且,社工人才的流失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供求比例失调,面临着资源渠道不畅、对社工人员缺乏认同感等问题。

  在谢章仟看来,目前一些基层社区、单位对社会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存在“上热下冷”、“怕苦畏难”、“等靠观望”等现象。而社工人才规模偏小、素质能力较低,社会工作岗位较少,社工人才待遇不高以及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经费投入较少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市社工行业的发展。

  创新机制发展社工服务

  近几年,市民政局一直坚持“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化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采取项目驱动、示范引领的发展策略,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探索。我市已连续多年面向民政事业单位、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民办社工机构以及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公开征集社工服务项目,专门成立项目评审组,择优选取符合群众需要、有配套资源的社工服务项目,给予每个项目3-10万元不等的资助经费,率先在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领域开展探索实践。近年,我市共投入省市两级彩票公益金345万元,资助实施社工服务项目52个,直接受益人数累计达到5000多人次。各单位通过实施小项目撬动街道社区、慈善组织、企业家等方面的资源投入,进一步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

  为建立社工职业制度,形成具有汕头特色的社工发展机制,从2012年起,我市大胆探索社工立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 2014年12月在全国率先出台《汕头经济特区社会工作者条例》,开创了社工法治先河,配套出台了《汕头市社会工作者星级评定办法(试行)》、《关于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实施办法》、《关于在镇(街道)开展设立社会工作站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镇(街道)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常态化运作机制的通知》等创新性制度,为我市社会工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在开展社工服务项目探索的基础上,市民政局还联合市社工委开展全市社会工作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引导教育、司法、团委、残联等8家单位参与创建活动,引进6名社工专业人才,打造了“守望夕阳”、“爱满校园”、“真诚帮扶”、“活力青年”、“有爱无碍”、“情暖玫瑰”等6个社工品牌。

  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我市积极引进珠三角先进地区的督导和评估人才,为顺利实施项目保驾护航。广州恒福社工中心的4名资深社工为我市社工项目单位和项目社工提供督导服务,确保社工项目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的评估团队为我市社工项目开展了中期、末期评估,及时查缺补漏,规范社工项目运作。至此,我市基本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工项目申报、评审、督导、评估等一套完整的项目运作体系。

  链接多方资源激发社区活力

  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取得突破,是新时代赋予的重任。谢章仟认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离不开专业社工人才,接下来可以通过“社区营造”模式激发社区活力,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形成和谐幸福的社区氛围。

  据了解,社区营造是对社区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活化”,即以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的居民为主体,通过集体行动共同应对社区问题,在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和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推动社区方方面面的改变。纵观世界各地,社区营造的行动在新西兰、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早有尝试。

  “资源从来不是问题,缺乏的是对资源的整合、激发和挖掘。”谢章仟举了个例子,如双职工家庭经常碰到孩子放学没人带的问题,社区通过招募志愿参与的社区老人或其他时间相对自由的家庭主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搭设平台,由邻里组成的志愿者来照顾这群孩子,这样让双职工家庭免除后顾之忧,也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谢章仟表示,很多社工机构在运作的过程中都碰到资金和资源的问题,他在走访成都等先进城市时发现,在社区营造方面,更多的是从居民的服务需求切入,策划和推动社工项目在社区落地,通过经营社区的资源来积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引导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文/摄

 

 

 

编辑:陈效云 发表日期:2018年05月1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