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善行潮汕

致力华文教育 把“根”留住

 

柬埔寨潮人热心公益办教育,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子孙后代认识了解家乡

  充满阳光活力的柬埔寨端华学校学生

  端华学校学生课余在做游戏

  柬华理事总会副会长郑棉发

  潮汕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公益慈善事业总少不了潮汕人的身影。近日,“梦归潮汕”寻亲团在柬埔寨寻亲期间,记者跟随志愿者走访时发现,不少在柬潮汕人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兴办华文教育学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时刻记着:不管身在哪,“根”不能丢。

  

  热心公益兴办华文学校 潮籍慈善家独创筹款模式

  在柬埔寨,一提起郑棉发,大家都肃然起敬。他是柬埔寨知名慈善家、企业家,也是柬华理事总会副会长兼文教处处长。作为出生在柬埔寨的第二代潮汕人,年过七旬的郑棉发仍说着一口流利的潮汕话。今年8月份,郑棉发刚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并被聘请为中国侨联第十届委员会的海外顾问。

  经历过柬埔寨局势动荡和战乱,郑棉发在业有所成之时,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艰辛历程,年少时因环境所迫、被迫失学的他对慈善教育事业更是高度关注。郑棉发说,自己是个中国情结很深的人,非常重视华文教育事业。1994年,由于柬埔寨潮州会馆属下端华学校正校只能容纳几百名学生就读,潮州会馆领导班子探讨开办分校事宜。当时社团力量薄弱,时任副会长的郑棉发提议向银行贷款,其本人也无条件借出10万元美金,并带动社团理事和华人捐款。要知道,当时如果用这笔资金来购买金边市的土地,到今天普遍可升值数百万甚至千万美金。

  郑棉发说,柬埔寨的华文教育自1970年开始,中断了近20余年之久。为了带动当地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贷款和个人借出的款项外,不足的部分他提议通过“卖校舍”的方式来筹集。他把学校每间课室粉刷一新后分三等价格,只要热心华教人士捐出相应善款,其芳名就镌刻在教室门楣的大理石匾上。这个提议得到理事会决议通过,郑棉发也用1.3万美元认捐了两间教室。大家对他这种“卖教室”的做法十分认同,而这种独特的募捐方式,也被其他社团复制并取得成功,柬埔寨华文学校也在2001年迅速发展到近百所。

  为保华文学校长期发展

  培养储备师资力量

  据资料记载,柬埔寨的潮州人(本文的“潮州”均指老潮州府)历史悠久,最早追溯到明代潮州澄海苏都南湾村人林道乾。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再一次引发潮州人向东南亚移民,其中很多人辗转来到柬埔寨,逐渐形成潮州人侨民社会。目前,柬埔寨潮籍人口超过40多万,占柬埔寨华人总人口的80%,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潮人居住在首都金边市,金边也由此获得“小潮州”的美誉。

  位于柬埔寨金边市的端华学校,是柬埔寨潮州会馆创办的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是该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华文学校,拥有1万多名学生。端华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发展中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为主要任务。该校的中文教育事业为柬埔寨培养了许多中柬双语人才,他们成为中资企业在柬各行业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为柬中友谊与合作做出了贡献。最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柬埔寨越来越多包括华人后代在内的学生到华文学校读书学汉语。

  记者在柬埔寨潮州会馆采访时,与端华学校的校长有过简短的交流。她说,按照学校的学生规模,至少需要300名教师,可是学校目前的教师数量只有200余名,而且年过六旬的教师就超过70人。统计显示,目前柬埔寨华文学校至少缺300名华文教师,中国每年派支教老师200多位。但完全依靠支教老师是不够的,为确保华文学校长期稳定发展,柬华理事总会出资在柬举办柬华师资培训,培养和储备华文师资力量。这既是柬华教育的长久发展之计,也是全柬华文教育任重道远的一项伟大的留根工程。

  积极引导教育

  让海外潮人后代认根

  发展华文教育,是让华人后代掌握祖(籍)国语言,为加强所在国与祖(籍)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搭建桥梁,留存海外侨胞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这一“留根工程”与“梦归潮汕”寻亲团为在外侨胞“寻根”的初衷,也是不谋而合的。

  据了解,如同马来西亚的潮汕人一样,不少在柬埔寨的潮汕人凭借着团结、勤劳等优良传统,在异国他乡过上不错的生活。寻亲团发现当地潮州会馆、潮汕商会等组织从语言运用、习俗保留上,都在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让潮汕文化在海外的潮人后代中得以继承和发展。郑棉发的子女如今仍会说潮汕话,在家也养成必须说潮汕话的习惯,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对“根”和家乡的认同。但是随着老一辈的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在语言上的运用正逐渐弱化,对于潮人信仰、民俗等各种仪式感也逐渐消减。“梦归潮汕”寻亲团团长方壮建表示,希望通过帮助海外潮人后代寻根寻亲,加强与海外潮人的联系,增进彼此感情,也让更多的海外潮人后代了解家乡,重新认识自己的根。 本报记者 李德鹏 陈史 文/摄

 

 

 

编辑:陈效云 发表日期:2018年09月2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