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善行潮汕

驱散灾民“愁云” 重树生活信心

  近年来,地震、台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参与到救灾工作之中,减灾防灾问题也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汕头市灾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进驻4个驻点工作站之后,专业社工帮助个体、家庭、社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社工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引导者”,把“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贯穿始终,驱散灾民积压在心中的“乌云”,引导他们重树生活信心。

  茶余饭后

  聊出防灾减灾小常识

  在司马浦镇设立的“茶余饭后来话‘灾’——长者灾后支援小组”活动,是四个驻点社工站唯一针对长者的小组。小组招募的6名成员,虽然有的已经是60多岁,可都是镇里的“热心肠”,在此前水灾发生时都曾参与过救援。忆起水灾来临时,司下村的廖叔说其感到慌乱和无奈,雨不断地下、水不断地上涨,他与其他村民都非常担心和焦虑。不过,廖叔很快地接受现实,在安顿好家人之后,也投入到救助其他村民的行动中。

  “您经历过哪些灾害事件?”“遇到灾害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在社工的引导下,廖叔他们开始探讨在灾害尤其是水灾来临时,在信息渠道、物资储备、财产转移、人员转移、庇护中心等各个方面,村民们可以做足哪些准备。靳叔分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他说发生水灾时摩托车的搬离非常重要,如果浸水可能还能修,但要是摩托车倒伏后,车中汽油有渗漏出来的危险。而水灾后都会停电,灾民在点蜡烛照明时万一不慎点燃渗漏的汽油,就有发生火灾的危险。

  大家以亲身经历作为基础,共同整理出一些关于灾情应对的实用操作指引,这些内容可用为广大群众提供应对灾情的操作参考。社工督导唐南告诉记者,小组活动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效果的获得而终止,社会服务在于获得最大的社会效应,推动全民参与。为此,社工还将组员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制作成海报,通过设置社区宣传点进行展示,让更多的市民群众学习了解。

  心理疏导

  指导灾民申请修缮款

  家住司马浦镇的焕艺(化名)与姐姐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遭遇“8·30”强降雨的袭击,家中所有家具不仅浸泡损坏,连屋顶也出现严重漏水的情况。在个案探访的过程中,社工张丹玲见到焕艺的奶奶,一谈起家中的受灾情况,年逾八旬的老人就止不住流泪。

  听奶奶说,原来焕艺与其父母、姐姐一家四口是住在这间小屋里,是家中的祖宅。可是,焕艺的父母在今年上半年相继因病去世,只留下两个20几岁的孩子在家。“要是我也走了,两个孩子怎么办?”奶奶说,尽管已经与其他儿子搬出去外边住,但她还是非常疼爱焕艺他们,时不时回来看望孙子、孙女。奶奶说平常种点有机蔬菜提供给附近的小食店,但水灾使得大部分蔬菜都被浸,唯有剩下“猪肝菜”在水退之后还能发芽生长。

  在交流的过程中,社工张丹玲发现祖孙俩感情深厚,可是焕艺却因为担心看到奶奶哭泣,而影响自身的情绪。驻站的社工督导陈若苹为奶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老人的丧亲情绪,引导老人“不要总为往事而伤心,孩子在成长,未来会更好”。在督导的引导下,眉头渐渐舒展,也不时露出笑容。

  在了解到奶奶为孙子修缮房屋的请求后,张丹玲得知相关社会组织有房屋修缮资金补助的情况,马上联系焕艺。丹玲告诉记者,焕艺已经是成年人,能够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他也需要成长。于是,整个填写申请表的过程,焕艺都是独立完成,社工只是从旁进行指导和协助。

  灾后防疫

  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

  “这是水灾过后的第二天,小丽和奶奶急忙往家里赶,急着抢救家里的物资,奶奶发现家里的老母鸡死了,她决定要吃了它,这好吗?”这是汕头市卫生学校(金平区职业技术学校)阶梯教室传来的社工陈璇的独白,她正与该校学生共同上演一出有关灾后生活的情景剧表演。台上的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台下的学生则根据剧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互动讨论,现场有趣且热烈。

  陈璇告诉记者,市卫生学校作为市灾后社工服务项目的驻点社工站之一,在于该校有不少来自受灾地区的学生。在前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学生们对灾害认识比较少,尽管有的还亲历过水灾,但大多是跟随父母“指令行事”,所以导致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套个游泳圈就可以走出积水深的地方。于是,陈璇引导学生以戏剧这种有趣、直观且受欢迎的形式,设置受灾后不同的场景,向学生普及水灾知识。参与的学生在社工的引导下,自编自导自演了整个情景剧,

  除了情景剧之外,现场还张贴有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后精心设计的《水灾知识手抄报》,不少同学细细阅读,还拿出手机拍照,表示要带回给家人看。学校教师表示,市灾后社工服务项目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灾害、正面面对灾害、尽快恢复学习和生活以及学会进行灾害预警准备,而学生参与其中比起以往说教式的教育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

发表日期:2018年11月2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