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善行潮汕

用爱温暖“社矫”人员的心

  社会力量加入社区矫正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形成“司法行政人员+专职社工”的队伍模式,以“嵌入”的方式柔性关怀社区矫正人员。制度性的硬性管理与服务式的柔性管理相结合,社区矫正人员在司法行政人员与社工的协助下,敞开心扉,改恶从善,重新融入社会。

  社工介入 充实社矫工作力量

  位于龙湖区的新津街道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共有44名,最高峰时在册社区服刑人员曾超过60名,相较于其他基层司法所来说,人数还是相对较多的。80后的新津司法所所长吴上杰进入司法系统工作已有近10年时间,他对社区矫正工作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吴上杰感受到,在向阳社工中心的社工介入后,社区矫正在管理上有所改进,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配合“以辅代管”和“以帮代管”,深层次感化社区矫正人员。之前因种种原因,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只能紧抓电话汇报、当面汇报和书面汇报,无法真正了解他们内心动向。如今,司法工作人员在社工协助下,定期开展走访社矫人员活动,充分利用教育、感化和心理辅导等内容,促进社矫人员思想转变。同时,借助基层司法所的法律资源,在严格执行2个8小时的集中教育学习和公益劳动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段的法律宣传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法治教育宣传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新津司法所共有包括吴上杰在内的5名工作人员,负责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基层法律服务、信访接待及社区矫正等多项工作。人少职能多,事多任务重,社工的介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基层司法所的负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提供有力的补充。

  深入走访

  解开社矫人员心结

  社区矫正人员虽然犯过错,但他们与其他人一样,都需要得到理解与尊重,特别是针对社矫人员中的未成年人群体。前年,新津司法所来了两名花季少女,当时还未成年的她们因犯抢劫罪而被判处缓刑,也因此在“人生履历本”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页。当时17岁的碧雯(化名)与父亲关系极不融洽,经常将自己封闭起来。虽然她也定时来到所里汇报,但却看得出她极不情愿,人也显得非常悲观,对于司法所的管理非常抗拒。

  于是,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与社工开始尝试着走进碧雯的生活,借上门走访的机会,关心了解她生活上的困难和需求,并为其讲法律讲政策,让其真正了解社区矫正的目的和意义。同时,社工在去年底也邀请心理咨询师朱俊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终于打开碧雯的心结。如今,碧雯重新回归校园,在我市一家中专学校就读。碧雯跟社工表示,希望解矫之后能够参加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

  若依(化名)比碧雯小一岁,也是同案犯。看起来爱笑的若依,内心却有太多伤痛和自卑,始终也不愿意敞开心扉。社工走访了解到,若依是抱养的,而其养父母都身患残疾。未满18周岁的她还未婚生子,之后也因种种原因与男朋友分手。无论过去的经历,还是当时的处境,对于若依来说都十分不易。经过社工及时介入及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辅导,使得她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去看待过去的经历,更有主见地做出不同的选择,也更加关爱家人,与人相处也变得轻松自在起来。如今,若依已经解矫并顺利回归社会,在一家便利店当收银员,收入能维持生活。而且,男朋友也与她复合。

  刚柔并济

  社矫方能表里如一

  在我市,不少市民对社区矫正社工比较陌生。很多人在看待社区矫正人员时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对社区矫正人员越严厉越能帮助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回归社会。然而,吴上杰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社区矫正真正要深入人心,必须要刚柔并济,才能表里如一。

  90后的陈铭丰是向阳社工中心的社工,也是社区矫正社工项目的主管。在接触社区矫正的1年多来,他经常深入到社矫人员中去,近距离地与他们拉家常,认真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有时社矫人员闹情绪,以“浪费时间”为由,不愿意参加社区劳动,陈铭丰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引导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不断改造、充实、完善自我。有一次,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在解矫之后,兴奋地跑过来拉着陈铭丰的手,激动地说“我终于解矫了,谢谢你!”陈铭丰说,当看到社区矫正人员在他的帮助下,能够树立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决心,“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累点也值得!”

  “硬性管理的工作必须是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完成,但软性服务方面则可以放手交给社工和志愿者做,这样能够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服务队伍。”吴上杰说,如果总是以硬梆梆的管理模式对待社区矫正人员的话,他们在心理上会非常抗拒,不利于他们接受矫正教育,更好地回归社会。司法行政人员与社工相结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管理上做到刚柔并济,一方面有铁的纪律、铁的手腕,另一方面应站在社区矫正人员的立场,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认真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通过讲道理、送关怀的方式慢慢引导他们,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22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