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善行潮汕

聚焦公益之路 传播汕头大爱

  潮汕公益慈善历来氛围浓厚,近年来汕头公益慈善事业更是提速发展,受到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去年,本社与汕头市公益基金会继续在本报开办《善行潮汕》版面,关注本土公益热点事件,大力弘扬公益精神,搭建爱心平台。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善行潮汕》已成为本报一个品牌,用实际行动诠释大爱精神,书写一段段令人感动的暖心故事。

  过去的一年,有一些画面暖意浓浓,有一些故事回味隽永,有一些举动暖人心扉……

  【关键词】寻亲·梦归潮汕

  他们奔波在助力寻亲道路上

  70多年过去了,潮汕始终不忘“家己人”。一群可亲可敬的志愿者,放弃周末、节假日的休息,有的甚至还放下手中的工作,持续不断地投入到一场“倒计时的公益”中。2018年,“梦归潮汕”寻亲团在汕头市公益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国内的江西、福建两省以及国外的马来西亚、柬埔寨开展大型寻亲登记活动,协助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流失在外的乡亲寻亲,实现亲人团聚、叶落归根的美好愿望。

  出生在和平年代,许多人对上世纪40年代那段“走日本”的历史知之甚少,记者也是跟随着志愿者走访当年因战乱、饥荒而逃难到外地的潮汕老人,才第一次近距离了解这段曾发生在潮汕的苦难史。在采访过程中,许多在外潮汕乡亲见到从潮汕过去的志愿者和媒体记者,如同见到自己的亲人,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的是那份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对亲人血浓于水的深情。为此,本报在推出系列报道的同时,也把寻亲人信息刊登出来,为寻亲人提供一个传播平台。不少市民在通过本社各种融媒体平台为这项公益行动点赞之外,也积极热心地提供线索,帮助寻亲人早日找到“归家的路”。

  在跟踪采访的过程中,最令人动容的是怀揣60余年寻根梦的古贞绍终于回乡圆梦。“不管最后能不能找到我在家乡的亲人,在我死后,一定要把我的骨灰撒在潮汕大地上、撒到濠江中。”古贞绍老人的朴实话语,足见其对家乡故土的强烈眷恋。今年4月,市公益基金会、“梦归潮汕”寻亲团等在江西开展寻亲活动,市公益基金会会长张泽华看望74岁古贞绍老人时了解到其情况,为圆老人的寻亲梦,张泽华在寻亲团志愿者的陪同下,先后两次来到疑似老人家乡的濠江区岗背社区,实地走访老人提到过的地方及亲人家属,了解到的情况也与古贞绍所提供信息基本吻合。当踏上家乡故土之时,古贞绍抑制不住内心喜悦,失声痛哭。此情此景,令在场所有的人都眼眶湿润,感慨万千。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寻亲人都能如愿。在前往柬埔寨之前,寻亲团志愿者面对一份份记录柬埔寨详细地址的信件,曾想着在当地能够帮助国内寻亲人圆梦。可是由于上世纪70年代发生动乱,柬埔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动乱也导致原本详细的地址信息无法一一对应确认,寻亲如同大海捞针。不过,志愿者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见缝插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向在柬潮汕人宣传,以期能让更多在柬潮人及其后代了解这项公益寻亲行动,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帮助在柬潮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根。

  “遇到即是缘分。”许多寻亲团志愿者倾尽所能,不计回报地奔波在助力寻亲的道路上,也深深打动每位寻亲人。江西的黄鑫毅、福建的钟文姑在帮助家人找到家乡之后,也毅然投身志愿者行列,把这份大爱与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

  【关键词】社工·助人自助

  他们是困境人员的“引导者”

  去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社会工作”,这已经是连续4年将“社会工作”一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本版先后推出“见证·关注社工”、“灾后社工在行动”、“社区矫正暖心事”等系列报道,从社工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等多角度剖析社工这一新兴职业的同时,也对专项社会工作服务新探索给予关注。

  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在采访初期,记者发现汕头社工的认同度与知晓度还比较低,甚至将社工宽泛理解为社区工作者,或者是义工、志愿者。然而,深入基层的社工为不同群体提供的是专业、柔性的服务,帮助处于困境中的社会成员,并且根据受助者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做”,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就如许多学生所熟知的“四中巷阿伯”许金才,他是新福街道潮安社区的手工艺人,因家庭变故等原因,致使其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可是坚强的许金才不愿接受社会救助。新福街道双百社工站协助许金才开设微店经营,拓宽手工笔记本的销售渠道,帮助阿伯自力更生改善生活。

  近年来,部分自然灾害事件过后,除了传统救灾工作,专业社会工作者也开始介入。在去年“8·30”潮阳、潮南水灾过后,我市首次有专业社工介入灾后危机服务,为灾民注入重建家园“心动力”。专业社工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引导者”,把“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贯穿始终。比如,社工引导当地群众回忆受灾救灾过程,当地民众自发整理出一些关于灾情营救的实用操作指引;还借助当地资源,为社区居民绘制庇护站点地图,并制作成年历,以增强其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项目还开启“专业社工+专业救援员+普通志愿者”三者为一体的互补型应急服务新模式,形成更加完整、合理和全方位的应急服务体系。

  【关键词】文化·文明鮀城

  他们用独特的视角记录汕头行

  已连续举办5年,由汕头市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活动已经成为宣传汕头的文化公益品牌。至今已有近40名中国著名作家到汕头采风写作,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并于国内外媒体广泛发表。去年,原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邓刚跟随采风团第二次来到汕头,对比3年前,他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翻天覆地”。第一次来汕,邓刚自驾车从辽宁大连过来,对当时小公园片区现状感到惋惜,于是写了篇《汕头有条令我心疼的街》,呼吁重视骑楼这一文化遗产,引起强烈反响。而今看到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二期修复工程如火如荼进行中,邓刚难掩心中的喜悦。

  采风团成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为展现汕头当前发展的新气象、新成就,市公益基金会每年都会精心制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采风路线。“汕头有发展,有后劲。”已是汕头采风团的五届“元老”,原江西省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陈世旭行走在东海岸大道上,深有感触。陈世旭说,他先后来过3次华侨试验区,第一次参观时是在一条河流旁的建筑工地,当时只有几排房子在施工,大片土地还在填海之中。而今,新建的住宅和高楼大厦连片成群,一座新城平地而起,“大有特区的感觉”。

  踏遍港口工地、企业学校、新街老巷、海岛乡村、名胜古迹,众多文坛巨匠莅汕,近距离感受海滨邹鲁、百载商埠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下汕头之行的所感所悟。这些名家美文也及时在本社媒体上刊发,与广大读者分享,受到各界好评。而更为重要的是,作家们创作的作品也将汕头美丽的自然风光、优秀的本土文化、前沿的改革开放成果宣传推广出去,提高了汕头旅游知名度、美誉度。

  【关键词】创新·传播大爱

  他们用简单的故事打动人心

  在公益之路上奔跑,潮汕很多公益人都在埋头苦干,而要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要有所创新。公益要有所创新,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在去年的报道中,记者关注到不少汕头公益人在践行公益理念的过程中,紧抓目前公益发展的“痛点”,为潮汕公益发展注入新活力。

  谈起环保公益,过往很多公益行动都是志愿者到某地拾捡垃圾,而今的环保公益以公益课堂的形式走进校园,更能把最优质的环保教育带给下一代。去年,市绿衡环保志愿者协会就在各中小学开展环保公益课堂,传授垃圾分类的知识。志愿者邀请学生上台做水质测试,还启发式地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废物利用的优点,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厨余垃圾制作堆肥。

  长久以来,公益很难寻到一个与外界相连的契合点。许多公益人闷头做事,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并提供支持和帮助,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去年,一部部公益微电影在各大网络平台推出,公益影像化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公益的意义。《启程》《“功”夫茶》《南澳·不说再见》等公益微电影的拍摄,用简单的故事打动人心,不仅打开公益大门让更多人看见自己,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这个行业。

  除此之外,还有通过文创产品推广潮语、制作救生竿等项目,这些公益创新为汕头公益发展提出新思考,解决更多社会问题,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文/摄

发表日期:2019年01月12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