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善行潮汕

绿色生活,从点滴做起

市绿衡环保志愿者协会将生态文明理念传遍[~公式~]城

  随着工业、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享受着新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然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塑料排废等环境问题,成为限制人类生产生活及发展的重大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给自己一个绿色的家。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高大上”的项目是政府的事情,环保似乎与自己“毫不相干”。在汕头,有这样一群环保志愿者,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到校园、社区、乡村等地,使绿色生活深入人心,让环保公益事业在鮀城遍地开花。

  公益环保课走进校园

  “同学们,这张图片说的是‘同在蓝天下,共爱一个家’,谁知道这里的家是指哪里呢?”“我知道我知道!是汕头!”“不,我觉得应该是地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答道。这是市绿衡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环保讲师在金龙小学的课堂上,为学生们讲述湿地保护的内容,还特意把一些意境优美的图片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们。然而,讲师却要求学生们两两一组,其中一人将照片撕成数块,然后另一人再拼接回原样。当照片重新“恢复原样”,许多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环境一旦被破坏了,即便如何补救,都无法恢复到原来那般美好。

  去年,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公益基金会联合开展“美丽汕头我行动”环保创文系列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由绿衡环保志愿者协会承办。绿衡环保志愿者结合创文工作,从学校环保课堂做起,继而向社会拓展,把环保课拓展成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商场、进景区“六进”环保公益宣传服务活动。

  市绿衡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蔡锐璇告诉记者,去年志愿者在我市各中小学校共开展56场公益活动,将“生态文明与绿色生活方式”传播给每一位参与者,实现“播种绿色行动”的目的。刚开始到学校开展公益课时,有些学生对此并不能完全接受。但当志愿者们精心制作的课件打开之时,所有学生都被生动有趣的内容所吸引,也从中了解到“环保其实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再利用”理念融入课程

  市绿衡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环保老师以“垃圾到哪里去了?”为主题,用PPT互动的方式,通过视频、图片、问答,向同学们说明了垃圾从哪里来?什么是垃圾?垃圾处理的现状、垃圾的分类、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等内容。临下课前,环保老师还给同学们留下了课堂作业,希望同学们每天坚持写环保日记,记录生活点滴,养成“绿色生活”的好习惯。

  志愿者谢齐芬是名幼儿教师,2013年她曾到西藏做支教老师,当地清新的空气和蓝天白云让她心生眷恋。但她也慢慢地也发现,大都市里原本也可以拥有这样的环境。2014年,关注环保的谢齐芬得知台湾环保艺术家连玲玉在广州开设环保艺术课程,她马上报名学习。在学习中,谢齐芬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废旧塑料瓶、牛奶盒、废旧报纸等都可以再利用,制作成妆点家庭或办公室的艺术品。于是,她自费购买了这个环保艺术课程的版权,并将其中的部分内容用于环保公益课堂中。

  一名听过谢齐芬环保课的幼儿园男孩,如今只要看到空的塑料瓶都会捡起并洗净,然后将其创作成不同的作品。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为了节能减排,小朋友情愿在家里光着身子流汗,也不愿开空调。谢齐芬告诉记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们在动手“变废为宝”时,内心平静且专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的环保理念逐渐加强,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可以减少浪费,有些东西可以再利用,产生“再生的价值”。

  环保教育从小抓起

  “环保公益课进入校园、社区,有助于市民、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蔡锐璇告诉记者,学生们从活动中可以更直接地感知如何去保护环境,在学习生活中坚持对生态环境有益的行为,这是与每天生活息息相关的,需要从点滴做起。所以,从小培养生态环保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对自然环境有利的行为模式。

  蔡锐璇说,协会的讲师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都在工作之余学习有关环保知识,同时认真了解活动举办地的基本情况,包括环境、经济、历史、风土人情等等,精心制作与举办地实际情况相符的课件和宣传材料。目前,绿衡协会已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的环保课课件,内容包括:节约用水、保护母亲河、节约能源、绿色出行、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海洋和垃圾分类等。

  蔡锐璇表示,接下来协会将在继续做好环保公益课堂以及环保宣讲之外,还将承办“守护海岸线——中国海安县垃圾清理与监测”项目,在我市濠江区南山湾监测点开展项目活动,掌握邻近海域内海洋垃圾的构成、数量及重量,为中国的海岸线垃圾污染情况提供大数据支持,同时推动海洋垃圾政策倡导,呼吁人们改变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带动更多的伙伴关注海洋垃圾。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

发表日期:2019年03月02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