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善行潮汕

这家宁养院背后的故事温暖感人

成立于1998年的汕头宁养院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宁养服务机构,22年来为近万名贫困晚期肿瘤患者提供公益宁养服务,让这些患者感受人间真爱,安详走完人生旅程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可生老病死却又无法回避。特别是对于贫困晚期肿瘤癌症患者,当他们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在尽量为他们减轻痛苦,让他们有尊严地走过生命最后旅程的同时,也让他们及其家庭感受到爱与温暖。多年来,汕头宁养院的医护人员及义工为近万名贫困晚期肿瘤患者构建了生命的“安宁港湾”,他们无私的奉献让这些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得以感受人间的真情与关爱,安详地走完人生旅程。

  策划生日会 真情完成“四道人生”

  10年前,年过六旬的红姨(化名)罹患头皮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汕头宁养院团队首次前往居家探访时,红姨已经无法自主活动,且头部肿瘤还不断渗出脓液。反复出现的剧烈疼痛让红姨难以忍受,即便是最基本的短时间睡眠都没有,24小时都需要其丈夫郑叔照顾。晚期癌症患者在长期的癌痛折磨下,通常会出现恐惧、烦躁、焦虑、沮丧等情况,加上长期睡眠不足,患者对疼痛等极为敏感。郑叔看着老伴身心俱疲的样子,也颇为心疼,于是找到了汕头宁养院,他唯一的诉求是希望红姨最后的时光能“过得舒服一点”。

  宁养院团队介入后,医生为红姨的癌痛提供全方位的纾缓治疗方案,护理师清洁伤口,社工则为这对老夫妇进行评估。深入交流后,社工了解到12月25日是红姨的生日。前半生,夫妻俩为生养孩子进行过多种努力和尝试,而过去10年的治疗则花去了他们全部积蓄,病痛也耗费了他们所有精力,就未再庆祝过生日。于是,社工和义工悄悄地为她订制了生日蛋糕,策划了一场特别的生日会。

  当宁养团队带着鲜花和蛋糕来到红姨家时,夫妻俩非常惊喜。红姨手捧鲜花,望着插着蜡烛的蛋糕,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笑容。郑叔拉起红姨的手,为其点燃蜡烛,笑着唱起了生日歌。“老伴,谢谢你这么多年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对不起,没有为你留下一儿半女。”捧着蛋糕,红姨强忍着泪水,向郑叔表达了内心最真挚的感情。郑叔眼含热泪:“没有遗憾!谢谢你,老婆!结婚这么多年,我很幸福!”看着夫妻俩笑着互诉衷肠,在场的人都感动得落泪。正是因为社工和义工的参与,让宁养服务更深入地引导患者在生命尽头完成“四道人生”,即与家人朋友道歉、道谢、道爱、道别。

  廿年服务 探索建立宁养样板

  据了解,汕头宁养院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宁养服务机构,主要免费上门为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提供镇痛治疗、护理指导、心理辅导与哀伤支持等服务。

  多年来,汕头宁养院一直积极探索,借鉴港台地区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开创并不断完善切实可行的“中国特色居家宁养服务”模式,积极践行临终患者“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的“五全照顾”理念,为国内宁养服务事业的发展开创了一种具有借鉴意义的可行模式。2001年,李嘉诚基金会实施了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将汕头宁养院探索建立起来的晚期癌痛患者服务模式和照顾理念迅速推广至全国,成为国内临终关怀的慈善管理服务样板。

  22年来,汕头宁养院在医疗、护理、社工、义工服务、实践教育、办公管理、公益课程等方面不断磨砺革新,已成为服务完善、品质优良的居家临终关怀医疗慈善机构,在项目服务领域始终保持领先水平。截至2020年9月30日,汕头宁养院累计服务患者近万人,服务时长3.93万小时,服务总次数超过12万次,出诊行驶里程 49.4万公里。

  助人扶志 为丧亲儿童添动能

  今年是汕头宁养院主任曹伟华在宁养院工作的第20个年头,每个月她都要跟团队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及义工到至少40名贫困癌痛患者家中探访,几乎是全年无休地奔跑在宁养服务的道路上。曹伟华坦言,刚接触这样的患者群体时,心情非常压抑,“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让他们在人生最后阶段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样让人欣慰。”曹伟华告诉记者,尽管无力改变死亡的最终结局,但是却可以改变过程,给予患者更多心灵的关爱和温暖,分担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帮助他们完成遗愿,为患者家属减缓失去亲人的痛苦,绘出生命“最后的风景”。

  随着服务的深入,汕头宁养院也在宁养纾缓医疗基础上,针对贫困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庭的不同需求,延伸出“展妍计划”“欣灯计划”“扶志行动”等。

  宁养院社工吴建烽表示,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照料,丧亲儿童容易出现易激惹、孤僻、偏执、自卑,甚至抑郁和敌意。贫困的癌症晚期丧亲儿童群体,在丧亲和贫困的双重压力下,更易出现类似问题,而往往未成年孩子几乎都被视为此类家庭未来的全部希望。适时为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提供帮扶,注重长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宁养院开启“扶志行动”,通过连接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提供资助、场地和实践机会,为患者的儿女提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机会,促使其积极融入社会、提升自身技能和适应能力的同时,增强自尊自信自爱,用付出获得有尊严的报酬。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

编辑:陈冰慧 发表日期:2020年10月13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