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时评

共绘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新图景

  去年初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粤港澳大湾区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对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层面重要战略地位与作用再一次的新强调。

  城市群和濒海产业结合形成的“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已成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数据显示,目前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湾区”。据报道,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水平,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湾区总体经济增速保持在7%以上。从中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经济能量和对我国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相比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表述有三个明显变化。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变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内涵更为全面丰富;二是首次被放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板块中表述,突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取向,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并列。三是“研究编制”变为“出台实施”。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持续拓展与深化,正从纸上蓝图化为行动实践。

  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功能,既是重大现实需要,也是其自身发展内在要求。一方面,广东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的不平衡,都需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来解决。另一方面,在目前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港澳地区寻求更大发展,须要更进一步加强与祖国内地的融合,特别是加强与毗邻的广东地区的融合发展,推动生产要素,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湾区内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有着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三地紧密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已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众多优势。正向先进制造业升级的制造业基础扎实,是著名的“世界工厂”;港口群和机场群,客货运量均居全球前列;金融、科技、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与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三核”的城市群,产业和功能分工形成秩序,被世界银行报告评为“东亚最大的城市连绵区”;“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多元制度格局,灵活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对接国际经济合作。

  今年两会上,就更好更快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和委员们提出了决策共商、产业共建、文化共生、人才共融的一系列策略。“决策共商”,如构建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中央层面和区域、民间层面的双轨机制;“产业共建”,推动大湾区产业融合,如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推动广东金融改革创新。“文化共生”,如通过粤港澳三地联办大学、开展更多开放性培养项目等方式,多措并举促进大湾区人才融合、自由流动,全方位开展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塑造湾区文化竞争力。这些策略,涵盖了政府作为、市场作用、文化力量等多个层面的对话机制,对于大湾区的全面深度协同共进、融合发展,都有着建设性的积极价值和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一国两制”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有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相关补充协议的经贸制度保障,有经济长期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有文化同根共生的悠久历史,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出台实施,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的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必将绘就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篇章,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给中国也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奇。(南方网茅亩)

编辑:林伟练 发表日期:2018年03月07日
(未经本社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