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时评

全新理念布局汕头公交

 

□ 郑少龙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公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但随着新城区的不断扩大和人口转移的日益活跃,传统的公交布局办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用更宽的视野来思考公交的布局,应从街道长短与宽窄、客流量情况,以及中心城区(北区,下同)与外围城区的连接模式等特点出发,本着方便、快捷、节省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谋划,并与城市建设格局相衔接,让广大市民和外地来客便于认知、快速适应。

  如何重新布局汕头公交?

  笔者认为,汕头的公交布局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主干道框定格局,次干道补充到位;线路直来直去,适当连横合纵;短途灵活调配,确保就近乘车。因为汕头中心城区的道路基本上属于东西、南北走向两大类,或称为纵横交错型,不像某些城市属于环型结构或环型、方阵混合结构那样复杂,所以可让我们比较直观地布局公交线路,尽量避免“九弯十八曲”的公交布局。

  1、主干线:六横十三纵框定中心城区基本覆盖面。六横:海滨路、中山路、长平路、金砂路、长江-金湖-大学路、黄河-金凤路。十三纵:泰山路、黄山路、嵩山路、衡山路、天山路、华山路、金环路、东厦路、金新路、汕樟路、护堤-新兴路、潮汕-火车-民族-南海路、大学-西港-西堤路。(其中大学路纵横都连)

  2、次干线:长度仅次于主干线,600米以上,在区域联动上作用较大。比如:(横)韩江路、珠池路、珠江路、红领巾路、外马路等;(纵)庐山路、潮州-潮护路、大华路、揭阳路、潮阳路等。大约有六十余条。

  3、连横合纵:两条以上合成的线路,要注意整合妥当,极尽东西或南北。比如前面讲的长江-金湖-大学线,东起书斋脚(泰山路),向西先后与金湖路、大学路相连。金砂路东自泰山路,西通杏花桥、杏花路、解放大桥、火车路、北海旁路,直至西港路。汕樟路向南接外马路,转饶平路至海滨路。

  4、微循环:一些旅游区、商业区或工业区内可以设置公交微循环,便于乘客换乘或到达目的地,如小公园、乌桥岛、高新区等。

  5、公交专线:包括机场、高铁、学校等。

  6、区间路:小区内或小区间连接路,也有超过600米的,但主要是居民休闲散步的地方,不设为公交线路;市民可骑共享单车轻松跨越,到达公交站点。

  全新布局的公交如何运作?

  公交线路全新布局后,公交车运作的总体规则是:一车走一线,路路有公交;车型分大小,匹配看路道;客流定班次,松紧巧调度。另外,边远未能顾及处,微型公交来补充。(其中“路路有公交”指600米以上的路道)

  1、一车走一线。简言之,就是每条主、次干道的车辆直来直往(原路往返),一般不拐过其他线路。

  2、顾及头尾。公交车从路头到路尾要走到位,如中山路目前应从蓝水星方特乐园,直至金凤坛再转接镇平路,乘客走几步就可抵西港路。

  3、车辆配置。每条主、次干道要配备多少车辆,必须认真估算客流量,掌握高峰期和低潮期(含节假日),安排相应的运力,并实行科学调度。

  4、车型大小。毫无疑问,大路走大车,小路走“瘦车”;道路不宽,而客流又惊人的,要考虑用双层巴士,比如长平路、金砂路。

  5、外围衔接。即中心城区与其他城区公交的衔接,要尽量以中心城区“四至之最”为联络线。将来与潮州、揭阳实现同城化,也可参照此模式进行。

  第一、与南区公交相接。南区(濠江)的若干路公交车过海湾大桥或礐石大桥后,仅在中山路全程行驶,并在各个主要路口上、下客。

  第二、与澄海区公交相接。澄海各路公交车分别从汕汾公路、金鸿公路、滨海大道进入中心城区后,在泰山路-中泰立交桥-蓝水星之间往来行驶,期间在每个主要路口都可上、下客,然后返回澄海。

  第三、与“两潮”公交相接。潮阳、潮南两区公交进入中心城区,仅在潮汕路、解放大桥、火车路、民族路、南海路(全程可叫潮民线)上行驶,在各个交叉路口上、下客。

  6、相关标识。濠江、澄海、潮阳、潮南的公交车,要有各区名称及线路的标识,以便与中心城区车辆区别开来,如“濠江1路”、“澄海2路”等等。中心城区的公交车则贴上路道名称及车辆编号即可。

  7、站点设置。这是实现乘客顺利转车的关键一着。纵横主干道两个相关联站点的距离要尽可能地短,可试行停在斑马线的后面,有的下车后走过斑马线转乘,有的走斜线到达另一个站(通道上空最好能遮阳、防雨)。次干道同样在主要交叉口附近设上下点;而一些客源稀少的路段则不设站点,乘客扬手即停。

  按本文所提的方法重新布局汕头公交,不但能做到四通八达,而且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充分利用资源,大大减少浪费,达到政府节省投入、企业降耗提效、管理少费力气、乘客节约支出、乘坐快捷方便等目的。

  (该作品获“我为发展汕头公共交通事业献一计”征文活动一等奖)

  (作者单位:汕头经济特区报社)

 

编辑:陈效云 发表日期:2018年04月16日 来源:汕头日报
(未经本社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