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时评

破解家长“囚徒困境”给孩子松绑

  □ 微吟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5项治理任务: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通知还指出,对办园教学行为不规范、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小学及社会培训机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频发、社会反映强烈的,要实行年检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教育部专项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击中了不少家长的痛点。明明知道小学化教育方式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但是,被教育焦虑裹挟其中的家长又无力挣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讨论由来已久,此前教育部也已多次就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发文。一边是三令五申,一边是幼升小的焦虑,那么,这一次的治理又能够取得多大成效呢?

  首先是家长深陷囚徒困境。虽然许多家长表面上都反对幼儿园“小学化”,但是禁不起“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一些家长就让孩子偷步抢跑,其他家长看到了自然也坐不住了,“现在是大部分都在学,逼得我们也不得不提前学。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我的孩子什么都不学,到了小学在班里垫底,自信心一定会受打击。” 结果,家长们纷纷让孩子加入抢跑行列,最终引发了“剧场效应”—— 原来每个观众都有座位,大家都能正常看演出。忽然有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站起来看戏,结果后面的人被迫不得不也跟着站起来,否则他就被挡住了。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结果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观剧效果。

  其次是现实升学需要而不得不为之。一些重点小学,或者有些许名气的民办学校,在“幼升小”的过程中,也在用各种名堂的“综合测评”或“面谈”来选拔学生,这类行为也变相鼓励了“幼儿园小学化”教育。

  再次是应试教育的存在,这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因应试教育滋生了庞大的课外辅导市场,当很多受到“行政命令”限制的幼儿园不允许教小学内容、小学不允许办学前班时,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幼小衔接班”却提前教授小学教育的内容,让害怕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趋之若鹜。

  种种原因,使得各种“提前学”的乱象滋生,而有关部门仅靠一纸行政命令,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监管效果。不过,这次教育部文件作出了许多可操作的明文规定,显然比单纯的呼吁更有力度。《通知》明确要求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的,要坚决纠正,并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纳入规范办学诚信记录。这些规定都直接指向了幼小衔接中的乱象,触及了问题的本质。而且,这回的整治除对幼儿园、小学下了“紧箍咒”,对社会培训机构也有严格要求,实行年检一票否决,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在禁止幼儿园进行超纲教学的同时,也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在“幼小衔接班”中暗度陈仓,监管不留空白地带,真正缓解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当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破解家长的“囚徒困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也须理解,未必起跑早,就一定跑得快、跑得远。尊重教育规律,必须是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共识,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给孩子松绑,给孩子们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

发表日期:2018年07月2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