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时评

“昆山反杀案”撤案是法治的胜利

  □ 张玉胜

  “昆山反杀案”引发舆论热议,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还是正当防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9月1日,昆山市公安局就此案发布通报,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予以撤案。江苏省检察院随后就此案做出解读,认为刘海龙挑起事端、过错在先,于海明在面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现实危险时,做出抢刀反击的行为属于正常反应,“合法没有必要向不法让步”,因此警方撤案符合规定。

  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是对防卫过当的一种例外规定,是一种特殊防卫或无过当防卫。纵观“昆山反杀案”,于海明抢刀反击的行为契合“无过当防卫”要件,警方撤案既是对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维护,也是对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的无形激励,积极意义不可小觑。

  “昆山反杀案”引发故意伤害还是正当防卫的舆论争议,其主要观察点就在于于海明的反击导致了刘海龙的伤重死亡。在过往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过于苛刻,只要防卫者的反击造成被侵害人死亡,就会被认定为“防卫过当”,甚至是故意伤害。这种只重结果、漠视过程的司法潜规则,看似是在尊重生命权,实则是一种不辨对错、不分是非的无原则行为,不仅极大束缚了防卫者制恶自救的手脚,也让人们在同犯罪行为做斗争时难免顾虑重重。设立无过当防卫制度,旨在充分鼓励公民打消顾虑,勇于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避免那些严重犯罪行为对国家、公共利益或公民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利遭受更重大损害。

  纵观本案,刘海龙交通违章在先,寻衅滋事在先,持刀攻击在先。面对行凶者挥舞长刀,于海明的抢刀反击当属于情急下的正常反应和本能防卫,捅刺、砍击刘海龙的所有伤情均在7秒内形成,我们不能苛求他精准控制捅刺的力量和部位。虽然造成不法侵害人的死亡,但符合特殊防卫的要求,不承担刑事责任合理合法。刑案判例传导社会价值导向。“扫黑除恶”举国行动正酣,“昆山反杀案”的依法撤案,既是对彰扬法治、力主正义、见义勇为者的保护与鞭策,同时也是对那些无视法律、挑战公序、恣意妄为者的有效警告与震慑,以案释法的社会效应值得期待。

发表日期:2018年09月0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