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时评

创文要提质升级 宣传需加劲助威

 

【开篇的话】

  编读往来,本报老调新唱,意图有二,一“近”一“真”。“近”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三贴近”,与读者近距离互动,让报纸更贴近受众;“真”是我们真诚执着为市民服务,真心倾听读者呼声,真情办百姓喜爱的报纸。故今起说说我们采编的点滴,谈谈你们读报的感受,以期携手同行,冷暖相知,共商共享,优读优编。此乃“半月读报 细看简说”开栏初衷。

  

  □ 本报审读组

  一笔一划知冷暖,采编点滴总关情。回看半月(9月3日至17日)版面,有许许多多可圈可点之处:创文提质升级报道是“重头戏”,救灾复产故事追踪是“可读点”,助农卖柚新闻宣传是“暖心事”,专刊整改原创频现是“好彩头”。此外,呈现“三多”:即系列言论多,有效信息多,社会新闻多。

  助力创文 再吹激昂号角

  创文,又一次拨动了人们兴奋的神经。为推动特区再出发,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我市发出了创文提质升级的动员令,吹响了攻坚克难的冲锋号。本报紧跟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下阶段全市创文工作的总体思路,围绕一个目标、两大任务、三种方式、四大理念、五大提升的内涵和路径,策划组织专题,推出系列评论,刊发共筑文明城倡议,多角度、全方位为推动汕头创文提质升级大力鼓与呼。其中,仅9月13日至17日便刊登稿件20多篇,给创文升温行动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永不停步的接力赛,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密切配合,协力作战。而新闻媒体是创文中的重要力量,担负着舆论引导、鼓劲助威的职责。在接下来的全市创文提质升级大行动中,我们的新闻宣传也必须升级提质。要开阔视野,创新思维,突破老套路,摒弃格式化,力求在传播手段、表现形式和报道内涵上有质的提高。特别是要把准时度效,掌握好点块面。既要报道硬环境建设,又要反映软实力提升;既要紧盯老城,又要聚焦新区;既要看繁华大街,又要观僻静小巷。此外,在采编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市民文明素质的培养,多层面报道民众的公德意识、卫生习惯和行为规范。因为市民的文明素质决定着城市的文明程度,故此,我们在舆论宣传上要着力引导市民百姓崇德重义、明礼知耻、向美向善。

  深挖故事 褒扬草根英雄

  在“8·30”水灾新闻报道中,本报不仅准确、快速、立体地反映全市干群万众一心抗洪抢险的情况,灾后的新闻追踪也做得有声有色,深挖出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尤其是采写了一位位“草根英雄”,介绍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见难相帮,转移被困群众,抢救受伤人员,运送救急物资……回放的一组组暖心镜头让人看后为之动容。如《雨中最美画面:双手抱童涉水》、《积水中勇救受伤群众》、《2000份免费“瘦肉粥”情暖受灾民众》、《他们是人民教师,也是“最美抗洪人”》、《救援人员无私传递爱的力量》等文章,便得到读者的好评。其中,《雨中最美画面:双手抱童涉水》一稿,描述一位名叫金鹅的外来务工者舍小家顾大家,不知疲惫抢险救灾。打动人心的镜头是,他趟着齐腰积水,双手各抱一名幼童,艰难行进几百米,把这两名被洪水围困的小孩转移到安全地带。此稿满满都是正能量,细节刻画生动感人,描写的“草根英雄”血肉丰满,是一篇高含金量的小通讯。

  上述的系列新闻故事,虽然在时效性上有所欠缺,但可读性还是很强。新闻追踪中如何把“旧闻”救活,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其实,新闻与“旧闻”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许多“旧闻”中也有新闻,像那些被淹没或忽视的、不为人知的典型人物和生动故事,只要记者采写时懂得“扬长避短”,读者仍然对其感兴趣。在通常的情况下,要使具有一定价值的“旧闻”复活,可以采用变换新闻由头、横向深挖事件中含有可读性的新料或有效信息、放大独家读点等方法“救治”。

  新闻助农 凸显党报亲民

  中秋将至,台风逼近,潮南仙城柚农郑国根面对400亩金灿灿的红心蜜柚满脸愁云。本报编辑部获悉这一情况后,迅即发起了“新闻助农”公益行动,发动爱心企业和热心市民伸出援手,帮助果农渡过难关。经过本社报网联动、新闻“开路”,卖柚公益活动反响热烈。9月15日一早,设在新广厦综合市场的“爱心销售点”吸引着大量的市民前来购买“爱心柚”,还有不少热心单位和个人来电认购。连续几天本报“新闻助农”活动一片红红火火,帮助柚农解了燃眉之急。此种媒体搭台、商家唱戏、市民互动、舆论助力的公益活动,值得大力提倡。因为这既传递了本报亲民爱民的真情,又彰显媒体服务民生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物贱伤农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农民增产不增收苦不堪言的情况,我们作为主流媒体应该责无旁贷地出手相帮,充分发挥信息灵通、联系广泛的优势,从市场需求、流通渠道、仓储配送等方面为农户搭桥牵线,排忧解难。通过各种助农活动,不仅能拉近媒体与市民百姓的距离,还可扩大党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革新优化 专刊原创频现

  在这半月中,本报专刊副刊部经过着力整改革新,所属版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专刊板块在“本土化”方面有较大的改观,各版均有不少稿件是原创的,且体现出服务性、专业性、可赏性、趣味性等专刊特征。另外,还策划了颇有含金量的专题。如9月14日推出的特别报道《一生痴迷影画 成就一代传奇》,既有温度、有厚度,又有感情、有亲和力,立体地展现国际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艺术生涯的闪光足迹,深情地追忆大师爱国爱乡爱潮汕的赤子情怀,折射出汕头摄影界、新闻界等对大师无限的敬仰和思念。该特别报道由于图文俱佳,情真意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专刊原创性内容是报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住读者的关键所在。因此,地市报专刊要强调本土化,重视原创性。特别是在衣食住行等服务性文章上要凸显地域特色,并力求做到精细、实用、耐读。

 

编辑:陈效云 发表日期:2018年09月2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