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时评

刻画古港古村美丽蝶变 凸现创文提质升级增效

  □ 本报审读组

  红头船闪耀亮灯,彻底唤醒了沉寂的百年古港,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奔跑脚步则激发了樟林及周边古村落的活力,增强了澄海乡村的文化自信;挖掘红色基因,巧妙改造老厝区,搅活一池春水,菊池,一夜成为创文提质升级“网红村”;五公里管网通水,污水处理厂一期满负荷运行,谷饶溪告别重污染喜见清流,练江水质正悄无声息地向好改善;《江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并获专家高度评价;厦深铁路汕头联络线全线带电调试,项目主体工程宣告顺利完成;“汕头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引发热议,其展示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激励着人们坚定“汕头自信”,接续奋斗再创辉煌。这是半月来(11月17日至12月1日)本报精准捕捉的新闻热点。

  近两周,本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做文章,大力宣传全市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盛况,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展开“汕头自信”大讨论,重点展示汕头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聚焦报道创文提质升级对标创建工作,跟踪关注练江综合整治动态,及时反映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此外,报网联动做精做细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和突发性新闻。综观半月本土新闻板块,亮点频现,看点多多,焦点突出,可读可亲。

  古港话自信 有深度

  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自信源于实力和底气。近阶段来,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市民谈自信、找自信、赞自信,“汕头自信”成为了全城流行的热词。本报抓住良机开专栏、做专访,广泛采访机关干部、区县基层、专家学者、市民群众等不同群体,就如何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时代叠加机遇,坚定“汕头自信”,推动特区再出发等话题,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呈现社会各界对“汕头自信”的体会和感悟,形成“学讲话、强信心、抓实干、促发展”的广泛共识。

  为引领广大干群进一步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坚定自信,以信心凝聚力量,以实干加快发展,本报趁热打铁加温营造舆论波,在历史文化中找回精气神,从现实发展中寻找“汕头自信”。11月26日刊发的长篇通讯《群众有了获得感才更自信》便是典型之作。该文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南粤古驿道定向赛激活樟林古港说起,描写保育活化后仿真红头船的神气、古港河沿岸的人文景观和新兴街古栈房等景点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热闹,字里行间流露出当地村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展示了红头船故乡樟林古港扬帆再起航的美好前景。紧接着,文章通过介绍北溪村等村居整治脏乱差、进行“厕所革命”、建设美丽乡村,吸引了人气,提振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折射出澄海人满满的自信。最后作者列举澄海城区道路改造、市政建设、民生项目投建众例,并借用区主要领导的话,点明了自信是干出来的,群众有了获得感才更有自信。这篇通讯有广度、有深度,时空交融,说史谈今,既无华丽辞藻,也不夸夸其谈,而是紧紧扣住“寻找汕头自信”主题,通过耳闻目见,以事实说话,用干部群众语言“点睛”,既有人气,又接地气,且鼓士气,刊登后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同时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菊池说创文 有温度

  文明城市创建,党媒发声先行。近年来,本报不遗余力为我市创文强管鸣锣开道,给整治脏乱差摇旗呐喊,对先进典型大力宣扬,用翔实报道记录城乡点滴变化,用规模宣传助推创文向纵深开展,用主流价值观引领文明风尚。特别是我市发出了创文提质升级动员令以来,本社全力以赴紧跟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紧盯对标创建,聚焦攻坚克难,关注提质增效,报网联动推出了一大批高质的消息、通讯、评论,为迎检工作营造了浓烈的舆论氛围。

  “国考”日近,本报近几周新闻宣传随之升温,报道方式更讲究策略,舆论引导强调实效,力求做到宏观把控点块面,精准掌握时度效,既注重固强补弱的细节和内涵,又突出主攻创建的重点和亮点。如11月21日刊登的《老厝区微改造成“网红村”》一稿,报道内容就是一个含金量十足的创文提质升级典型,文中介绍澄海上华镇的千年古村菊池村在铲除卫生死角的同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因地制宜巧妙改造老厝区,建成了10多个“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景点,把全村打造成绿意盎然、黄菊绕池、处处芬芳的美丽花园,引来了周边许多群众进村游览。如今,这个只有700人口的小村,有村花,有村歌,还有村徽,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该文由于内涵丰富、事例奇特、刻画生动、饱含温度,凸显了创文提质升级的鲜明亮点,见报后深深地吸引着受众,其描述的典型经验做法可给人以借鉴和启迪。

  理性报震情 有广度

  在爆料信息满天飞的今天,当突发性自然灾害来临时,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作用,勇担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做公众问号的求证者。如若“失语”或信息发布迟缓,人们便难以在芜杂的信息中辨别真假,进而引起各种猜疑及心理恐慌等社会负面影响。因此,传统媒体必须主动快速发声,以回应社会大众的关切。

  11月26日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我市有明显震感。震情发生后本报迅即科学应对,在第一时间通过汕头plus客户端推出权威消息。紧接着快报汕头及周边地区受震的情况;随后又告诉市民,厦深铁路厦门往潮汕方向的列车出现不同的晚点,并提醒旅客合理安排好行程。隔天,本报以整版的内容报道汕头被“震”到后市民及学校等单位沉着应对的措施、情况,并刊载防震避险等相关知识。本社通过网的“快”和报的“厚”及时发声、权威发声、理性发声,很好地安抚了民众的情绪,消除了大家的恐慌,这既彰显了党报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从容自信及深厚底蕴,又体现出主流媒体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11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