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时评

创新互动多元激活读者节 精准发力立体聚焦实验室

⚪半月读报 细看简说

  □ 本报审读组

  新年伊始,我们初心依旧,砥砺前行。2019年首个周末,本社便在时代广场搭设大舞台,以创新、多元、包容的姿态,拉开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第20届读者新年文化节帷幕,让美丽乡村“唱”主角,引来了万千市民的热捧、互动、狂欢,给寒冬里的鮀城增添了一抹鲜亮的暖色。1月8日本报“高调”宣布,本社旗下的《汕头少年报》正式创刊,新媒体矩阵“持证上岗”,总用户数超过百万,昭示着汕头报业依然坚挺,全媒体融合正朝着健康、向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这是新年开局我们给广大读者的惊喜。

  近半月来(1月1日至15日),大事喜事接连不断,本报忙而不乱,急而不躁,宏观掌控点块面,准确把握时度效,有条不紊地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文章。其一,在市委全会召开前夕,推出重磅通讯《勇立潮头再出发》,抒写一年来汕头市委新领导班子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旗帜,带领全市干群保持定力,坚定自信,鼎新图强,不断在“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中加快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高效发展,引领汕头朝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目标阔步迈进。其二,全方位、多角度聚焦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的挂牌运作,翔实介绍省实验室落户汕头对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让市民百姓看到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其三,全力以赴做好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的新闻报道,及时宣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接续奋斗,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开创新时代汕头改革开放新局面。此外,在这两周中,我们不仅抓大,而且顾小,既刊发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别报道,又推出了多篇彰显城市人文情怀的温情新闻;既叙说创文提质升级后农贸市场发生的可喜变化,又描述城区绿色和古村新景的美丽迷人。综观半月林林总总新闻,看点多多,亮点频现,可亲可近。

  创新互动 读者节人气旺

  报社搭台,社会参与,乡村“主唱”,百姓狂欢。一年一届的读者新年文化节如约而至,我们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宗旨不变,感恩读者、回报社会的诚意更没有变,而读者节的活动内容变了,变得更多元、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

  “美丽乡村”是今年读者节活动的“主角”。最近,本社与市农业农村局携手承办“汕头市十佳美丽乡村评选活动”,并把该活动的启动仪式和相关内容作为这次读者节的重头戏。由于找准最佳契合点及策划到位,乡村系列之“美”给了城里人阵阵惊喜。除了展板上21个参评乡村的美丽风光吸引大家围观外,憨态可掬的狮头鹅和鲜美的番石榴、大青蟹、马蹄丸、益母草等特色农产品成了众多市民的最爱。另外,本报爱心助农、帮潮南果农义卖脐橙的行动也受到活动现场观众的热捧。正因如此,在霏霏细雨的严冬里,人们顿觉这届读者新年文化节寒而不冷、俗而不庸,既顺了市民读者的意,又暖了农民兄弟的心。

  创新,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为了把这届读者节举办得有人气、有生气,本社创新活动内容,创新互动形式,创新宣传思路。在保留视听盛宴等传统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开展了网上网下互动,并采用直播、航拍等手段,丰富宣传内涵,“搅热”活动气氛。故此,读者节期间,本报的新闻报道做得丰满可读,1月6日和7日见报的3大版读者节特别报道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本报微信公众号和汕头plus客户端推送的相关新闻也引来了众多粉丝围观。

  立体解读 实验室看点多

  建设省实验室,是新时代省委省政府赋予汕头经济特区的重要任务,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重要举措,也是汕头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之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因此,本报自去年以来紧盯跟踪省实验室筹建的进展,及时、准确地向读者提供相关的新闻信息。

  1月10日,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正式挂牌运作,本报快速反应,派出强大的采访力量奔赴启动区,分别采访了各位院士专家学者,请他们谈实验室的布局建设、科研团队的入驻、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对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等等,并深入到汕大化学科研楼,详细了解省实验室启动区起步运作的基本环境及共享分析测试平台的国际一流设备等。而编辑部领导和相关部室的负责人密切配合,一边配写评论,另一边对记者来稿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整合、挑点、解读。这样,推出了《瞄准科学前沿 推动源头创新》、《打造汕头创新“梦之队”》、《共享国际一流设备 助力高水平科研》、《打造汕头创新发展新名片》等10篇高含金量的消息、通讯、评论,赢得了报、网读者和粉丝的点赞。

  快捷是现代传媒的特性,而应急是新闻采编的“硬功”。为此,编辑记者都必须培养自己良好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并做到“时刻准备着”,随时进入状态。尤其是在信息传播以秒计算、新闻几近无独家可言的今天,报道重大新闻动作要快、下手要准、角度要新。像上面所述的采编同心、精准发力、立体报道,便是很好的做法,既体现了前面抓“猛料”、后方巧“烹调”的团队精神,又给受众提供了许多鲜活可读的新闻信息。

  深度调查 煤气罐隐患大

  关注民生,是地方党报的重要职责。跨进新年,本报的第一个“特别报道”便直指我市瓶装液化石油气的安全隐患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小小“煤气罐”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全。据市质监局掌握的数据,目前全市已登记发证的燃气钢瓶保有量达155万个,这些气瓶在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安全使用及监管一直以来是人们的焦点话题。新近,本报记者随市安委办对我市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状况展开调查,发现经营、运输、存储、充装等环节的安全隐患多多,管理漏洞百出。针对这些问题,本报1月2日至4日连推“汕头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调查”3大版特别报道,分别以《百万“煤气罐”安全隐患怎消除?》、《小小“煤气罐” “婆婆”七八个》、《多方支招拧紧燃气“安全阀”》为题,对我市瓶装液化石油气市场乱象与监管缺位进行深度剖析,挖出系列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解决办法。该特别报道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唤起了全社会对安全用气的重视。

  这组报道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焦点突出,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尤其是所列事例客观翔实,所指问题都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或百姓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这既反映了该深度报道选题定位的准确,又体现了党报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发表日期:2019年01月25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