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时评

【汕言汕语】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前,因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最突出的矛盾。我市水系发达,但人口密度大,水环境污染积弊成疴、成因复杂、形势严峻,更迫切需要从源头上来整治。

  河道污染,根源在岸上。要实现水质根本性改善,必须减少河道污染,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质量,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势在必行。从目前的实践看,位于练江污染贡献量最大的支流——峡山大溪流域的桃陈社区、和舖社区已率先基本完成雨污分流试点,源头截污初见成效:水变清了,乡村美了,乡亲们乐了……

  “源头截污、雨污分流”是农村环境整治最难啃的“硬骨头”。比如,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缺口大、建设成本高,治理率要全面提升,依然任重而道远;污水管道和雨水分离后,缺乏大雨冲洗作用,可能容易堵塞,日常运维及监管机制亟需建立;村民意识有待提升,良好用水习惯还没有深入人心,村民洗衣、洗菜产生的生活污水如果管理不到位,可能和天井雨水混合排入雨水管……这些都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否长久坚持、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如何搬走“绊脚石”、啃下“硬骨头”,打赢农村雨污分流攻坚仗?昨天召开的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暨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攻坚专项行动现场会开出了“处方”——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形成农村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农村水环境整治是一件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发展工程,更是一项惠民生、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责任落实到点、落实到边、落实到底。另一方面,还要突出村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积极性,不断凝聚共识、建章立制,才能更好解决工作中多发性、顽固性和反复性的难点。

  推行雨污分流,拒绝“同流合污”,任重而道远。要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才能确保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发挥作用、产生效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和谐生态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者:□ 沐梓 编辑:陈瑶 发表日期:2019年10月29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