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天下 > 国内

首个国家公园什么样? 专家带你先“睹”为快

  核心提示

  8月19日,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主题的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开幕,450余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管理机构代表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探讨国家公园创新和发展。

  本届论坛涉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管理、自然保护地社区发展与全民共享、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遗产地的未来等主题。

  雪山之巅,这里每年有600亿立方米清洁水顺着高原的“脉搏”,缓缓东流润万物于无声;万山之宗,蓝天白云下藏羚羊依着种群“记忆”年复一年迁徙、产仔,繁衍生息;千湖之地,冰川雪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如卫士般默默守护着这片人类的净土。

  在你的印象中,三江源也许很远很远,但其实已离我们越来越近。在8月19日举办的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对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评价,揭开了这里的神秘面纱。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被公认为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安全屏障。

  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当地设立,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下设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分园区。

  在长江源园区,骑着摩托巡山的生态管护员卓玛加像雄鹰一样,日复一日“翱翔”在高低起伏的群山之间,用手中的相机和巡山日记默默记录着这里的变化。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园区内共有1.72万和卓玛加一样的生态管护员,在他们的镜头里,既有在饮用溪水的白唇鹿,也有身怀有孕的藏羚羊,还有在雪原踱步的黑狼……

  在距离黄河源头200公里左右的阿尼玛卿雪山周边,科研人员在短短两年内拍摄到了500余张雪豹相关影像。

  如今在国家公园看到众多的高原野生动物已不再是新鲜事,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三江源项目主任赵翔说,他所在的团队5年来追踪到100多只雪豹,发现了一度匿迹的欧亚水獭和荒漠猫。记者曾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找到了棕熊觅食后留下的“残迹”。

  生态“活化”的背后,是当地近10万牧民选择搬离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场,还江源一片清洁与安宁。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人类减少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其得到了自我修复。”统计数据也显示,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头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草原产草量提高3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说:“三江源是珍稀动植物的家园,保护好这里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而又重要的意义。”

  根据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将于2020年正式设立;到2035年,这里将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公园,实现对三大源头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成为生态保护和我国国家公园的典范。

  新华社记者 王金金

  (新华社西宁8月20日电)

  

  新华时评

  让国家公园成为公园国家的试验田

  19日,在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我们要建设国家公园,也要建设公园国家——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饱含着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我国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青蛙在水里游就归渔业部门管,跳到岸上归林业部门管,被抓了由公安部门管,卖了归工商税务部门查,彻底改变“七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只蛙跳”的局面,就要充分借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气势如虹、势如破竹的良好局面,改革以部门设置、以资源分类、以行政区划分设的旧体制,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新型分类体系,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实现依法有效保护。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不能自外于这一自然共同体。国家公园强调生态体系的整体性保护,而人是保护行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国家公园不是把人类与自然进行简单化地物理隔离。要按中央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当地居民参与。国家公园是人民之福,也是人民之事,公众参与共建水平,事关国家公园建设得失成败,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公园国家的内在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属于当代人,又属于未来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国家公园具有全民性、公益性、共享性,全民共享理所当然包括属于后代子孙的代际共享。我们要有传之万世的意识,在重视生态保育、确保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大局观、未来观之下,合理地科学研究、普及教育、体验分享,让世世代代炎黄子孙都能在美丽中国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 王立彬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新闻背景

  我国自然保护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目前已开展三江源、祁连山、大熊猫等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

  新华社西宁8月20日电 (记者李琳海、王浡)正在青海西宁召开的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是我国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举办的首届国家公园论坛,集中展示了我国在自然保护地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

  1956年,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79年至1998年,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步入正轨,形成一定数量的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种类型保护地,基本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开始有了法律依据。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十个方面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初,我国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9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说,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希望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九龙治水’局面,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张建龙指出,目前我国开展了三江源、祁连山、大熊猫、东北虎豹等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争取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试点任务,为全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积累经验。”张建龙说。

  专家表示,未来随着国家公园试点的不断深入,各地将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说:“国家公园未来要充分发挥其公益性,与每一个国人分享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并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发表日期:2019年08月21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