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天下 > 文娱

一出折子戏 浓浓传承情

潮剧老艺术家谢素贞手把手教演潮剧经典《铁弓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持续向好的嘹亮号角声中,众多行业开始复工复产。为更好弘扬潮汕传统文化,广东潮剧院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传承有序创新,安排演员分批进行排练,近日,该院开始复排潮剧《苏六娘》《荔镜记》《八宝与狄青》和传统折子戏《铁弓缘》《芦林会》《刺粱骥》等,推动优秀剧目登上高雅艺术殿堂,走出一条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统一的潮剧精品创作之路。近日,记者来到广东潮剧院排练厅,探访由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谢素贞传承的传统折子戏《铁弓缘》排练现场。

  八旬老人手把手传授南派武功

  4月2日上午,广东潮剧院一楼排练厅传来了久违的潮剧唱腔,青年演员们正在谢素贞的指导下,排练潮剧传统折子戏《铁弓缘》。

  谢素贞工刀马旦,兼老旦。在她表演的剧目中,《挡马》中的杨八姐、《铁弓缘》中的陈秀英、《江姐》中英姿飒爽的“双枪老太婆”等经典角色已深入人心。演过不少以南派武功见长的角色。据谢素贞介绍,南派武功是潮剧的传统,以前剧团的老师父,大多数都学过武功,一是表演需要,二是用来防身。“在潮剧舞台上,南派武功动作比较拘谨但真实,而北派武功比较奔放舒展,我的师父练南派武功的时候,用手指练习插沙,后来练习戳墙壁,练习时间长了手指都非常有力,这些都是真功夫。”

  传统折子戏《铁弓缘》中有很多南派武功的武打场面,所以 “唱做念打”都要俱备,极具潮剧的地方特色。该剧讲述了陈秀英和母亲开设茶馆,家丁带总镇之子施龙前去喝茶,见秀英貌美仗势逼婚,被有武功的陈母打跑,恰遇守备之子汤宽宗劝解。陈母见宽宗正直,请他到茶馆,秀英一见钟情。因陈父临终前留下一把铁弓,嘱咐若有人拉开,便把女儿嫁他。宽宗拉开铁弓,两人终于订下婚约。

  在排练现场,为了让演员易学易懂,85岁的谢素贞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亲身示范南派武功的扎马步动作,一个手势动作的到位、一个脚步站立的姿势,谢素贞都一丝不苟。“大家要集中精神把这部折子戏传承好,艺术表演要非常细微用心,知识深潭无底,每一部折子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才能成为折子戏,戏中南派武功的武打动作要绷紧……”老师一边说着,一边为将在《铁弓缘》中扮演“陈秀英”的青年演员戴淑刁做示范讲解,手把手地传授着每一个细节。

  人物角色传递正能量

  《铁弓缘》是谢素贞的代表作,也是潮剧一部经典折子戏,她表示,该剧是潮汕民间一个生活化的故事,唱念、动作都很生活化,所以在念白上不是很严谨,但本土俚语方言非常生动。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人物角色传递正能量,引人向善,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希望年轻一代传承下去,让潮剧古老文化代代传承,“我有一个愿望,希望年轻一代要多学习古装剧的精髓,我85岁了,不能亲自示范大动作,只能规范演员的动作,为演员讲解如何理解戏中人物的心理。”谢素贞深情说道,在本次传承中,剧院挑选青年演员翁松梅饰演女丑“店婆”,戴淑刁饰演刀马旦“陈秀英”,演员的基本功都比较好,传授的知识容易掌握,状态很好,对戏中人物的把握也到位。

  重温令人难忘的流金岁月

  在潮剧界,有“铁芦刺”的说法,分别是《铁弓缘》《芦林会》《刺梁骥》,这三部剧目是1959年潮剧第二次晋京和赴上海演出的剧目,曾获得业内外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当年上北京演出时曾轰动一时,至今已61年,成为潮剧经典折子戏。而1957年5月的一天,更让谢素贞一辈子难忘,具有500年历史的潮剧有史以来第一次晋京演出。

  在广东潮剧院潮剧艺术博物馆装帧精美的展板上,有一张1957年毛主席在北京怀仁堂亲切接见潮剧《扫窗会》演员姚璇秋、翁銮金等演员的照片。在照片中,站在毛主席后面探出半个脑袋的女青年,就是谢素贞。她回忆道,当时作为剧团的后台“帮声”演员,她随剧团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在演出结束后上台亲切接见演员,和演员们一一握手。“当年我才21岁,那时候见到毛主席,大家都非常激动,原来排列好的队形一下子乱了,大家都拥到毛主席身边,我挤到前面,终于看到毛主席,非常激动。”如今,老人家和记者谈起60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表示,潮剧典雅优美的唱腔艺术,细腻的行当表演深深打动了京城的观众,在当时引起文化界的关注。

  “南国鲜花”在传承中璀璨绽放

  近年来,广东潮剧院通过邀请潮剧老艺术家们担任传承老师,陆续从院属各团选派优秀青年演职员参加传承培训,通过组织教唱、传承排练、合乐连排,传承效果显著。作为市级非遗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谢素贞已先后为青年演员进行了五次传授,还举办过传承汇报演出专场,将潮剧经典剧目一代代传承,让潮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据了解,谢素贞在传承教戏中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经常向剧院主动请缨,表示要尽自己所能,承担对青年一代的“传、帮、带”任务,一代潮剧人高尚的艺风、艺德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年青一代演员投身到潮剧艺术的传承事业中来。

  本报记者 陈文惠 文/摄

发表日期:2020年04月08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