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天下 > 社会

“我们是在超级工程上筑梦”——深中通道青年建设者风采

  新华社广州5月4日电(记者田建川、黄垚)青春有很多色彩。对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的青年建设者而言,“海上黑”是他们的青春“名片”。

  伶仃洋上,阳光直射。黝黑的脸、轰鸣的机器,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

  在西人工岛,刘晓锋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正在巡视工段施工情况。作为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岛隧工程管理部高级工程师,80后刘晓锋压力不小。

  “要把导流堤、块石振密、清淤等几道工序赶出来,既要保证施工的进度,更得保证施工质量。”刘晓锋说,6月底,海底沉管隧道的首根管节将进行浮运安装,在西人工岛实现对接,这是深中通道项目今年最重要的建设节点。

  海上、岸上两头跑,刘晓锋每周有三四天吃住在岛上。“脸越来越黑,孩子都快不敢认我了。”他笑着说。

  和刘晓锋一样,不少“80后”“90后”工程师已成长为深中通道项目的技术骨干。两年前,张宏伟大学毕业,通过校招进入中交二航局的深中通道项目标段,如今他已成长为引桥工段的现场技术主管。

  他负责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每天都在和数字打交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张宏伟不敢马虎。“比如围堰施工过程中要精准计算围檩的高度,否则就会安装失败。”严谨的张宏伟依然战战兢兢,丝毫不敢懈怠。

  刚来时感觉什么都新鲜,但张宏伟很快明白,在单调枯燥的海上,适应和坚持尤为重要。“等项目建成通车的那一天,回望岁月,我的青春与超级工程交融,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说。

  比张宏伟大一岁的袁航,已从一名技术实习生成长为桥梁索塔工段的技术部副部长。这几天,他正为建设桥梁索塔的施工“神器”做技术准备。

  为了高效建设伶仃洋大桥的索塔,施工单位自主设计研发了一体化智能筑塔机。从设计、制造到应用,袁航都参与其中。目前,筑塔机已经开始安装。

  “白天调试,晚上加班改图纸。”袁航说,安装过程一旦出现问题,当场就要快速解决,否则去办公室计算两个小时,现场施工就要停两个小时。

  “一毕业就有这样好的历练机会很不容易,这些经验也会凝结成我自己的技术本领。”他说。

  在伶仃洋大桥东锚碇施工现场,30岁出头的廖文龙已经在工地上巡查了好几圈,他是该工段的生产副经理。每天,生产组织、质量控制、进度管理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他脑子里打转。

  廖文龙告诉记者,现场管理人员平均年龄约30岁。很多人一年才回一次家,扎根在单调枯燥的海上工地,也锻炼着大家的毅力和品格。“我们是在超级工程上筑梦,不负青春韶华。”廖文龙自豪地说。(完)

作者:黄垚 编辑:林伟练 发表日期:2020年05月05日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