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开放是汕头的特质,也是汕头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汕头大胆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特区优势、侨乡优势、区位优势,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外贸综合实力,推动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拓展“走出去”投资区域和领域,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新政有效激活外商入汕投资热情

  外商投资企业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市大力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大幅度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将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实行网上全流程备案管理,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和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将备案权限下放至区县,实现企业办事“零次跑动、即报即办”。

  我市一方面大力宣传省“外资十条”,一方面研究出台促进我市利用外资工作的鼓励措施,改革外商投资企业监管机制,实行属地管理,建立新时期利用外资的有效工作机制,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靠华侨“捐赠型”投资向世界各国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转变,从最初的轻工、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到资金量较大、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医疗、建材、化工行业和基础设施、农业开发、第三产业。历年来,全市已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066个;合同外资金额143.37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金额95.41亿美元。有1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汕头直接投资项目27个,投资规模为9.51亿美元,实际吸收500强外资额5.20亿美元。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成功引进比亚迪、中海信、天安数码城、招商局港口等重量级企业落户汕头,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主副联动、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改革新政有效激活了外商入汕投资热情,2017年香港粤海水务集团投资5.06亿美元并购汕头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目前现有投资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自2016年10月实行备案制以来,我市已累计办结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备案534宗,2017年全市实际吸收外资金额3.55亿美元,同比增长291.1%;今年1至9月,全市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1个,同比增长189.29%;合同外资金额59896万美元,同比增长79.38%。

  推动“走出去”促进对外贸易扩量提质

  在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引进来”的同时,汕头更积极推动“走出去”,帮助本地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扩量提质。

  与汕头建立经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多个增至现在的190多个,201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逼近600亿元,是1979年进出口总额的45倍;纺织服装、玩具、水海产品、家具、塑料制品、机电产品等传统外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上述几大传统外贸产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67.5%上升至2017年的85.4%。外向型民营企业不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都实现了飞跃,进出口主体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外贸专业公司和外资企业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民营企业占绝对主导,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到全市外贸总额的71.0%。

  我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不断深化,在沿线国家建立起6个展销中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占全市外贸比重上升至44%。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业务通道相继打通,大宗商品进口渠道不断拓宽、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占全市进出口比重提升至8.75%,多元化贸易格局逐步形成。打造玩具、水海产品、机械装备、光机电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创建国家级出口玩具质量安全示范区,带动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机电产品跃升为我市出口产品第一位,占比超过25%。

  近年来,我市加强与境外侨团侨力沟通与合作,全面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引导优质企业走出去开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活动。投资的区域不断拓展,由最初到香港、东南亚、西亚、非洲,逐步拓展到澳洲、欧洲、美洲,对外投资区域遍布五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由传统的玩具、纺织服装、化妆品等产业领域逐步拓展到农业、新能源、医疗健康、生物科学等新领域。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设立境外投资项目185个,对外投资总额29.1亿美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涉及国家和地区20个,投资项目55个,投资总额2.16亿美元。

  促进通关便利化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对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汕头口岸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项降本增效政策落地见效,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活力迸发。我市加强口岸查验单位协作共管,建立“三互”大通关会议联系制度,以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为突破口,全面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开展并完成报检报关“串联”改“并联、跨部门一次性联合检查、口岸物流信息电子化、口岸通关时效评估公开制度等16项试点措施,压缩口岸全链条通关时间,今年9月,汕头进口整体通关时间24.43小时,压缩比为64.71%,较全省高25.35个百分点;出口整体通关时间2.24小时,压缩比为94.53%,较全省高43.14个百分点,整体通关时间远低于北京和上海等口岸。

  去年,汕头在全省率先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口岸、企业、报关、报检、舱单五个100%全覆盖,目前已上线企业资质、税费办理、跨境电商、公共查询等十个“中央标准应用”功能模块和关企互动、信用保险、口岸通关时效评估等八个“地方特色应用”功能模块,“单一窗口”建设进度继续领先全省。推动与自贸试验区政策的联动对接,完成148创新经验的复制推广,对标对表广东自贸试验区近年来创新的385项目改革创新经验和案例,聚焦企业需求探索开展自主复制,谋划建设汕头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新时期高水平对外新平台。

  汕头保税区是全省较早成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保税区的发展,必须突出保税功能,完善政策、产业、商务等服务配套,搭建起有利于整个区域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平台的优化,撬动优质资源的汇集。针对发展国际贸易、仓储物流等保税主业的需求,我市积极打造“保税物流+保税产业孵化+保税商务”三大平台。汕头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于今年5月封关运营,标志着保税区已初步实现“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叠加。

  推进改革开放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广东、汕头在新时代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在更高的起点,汕头将以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把改革创新的重点放到补“短板”上来,对标高标准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力推进申报自贸区工作。着力打造贸易强市,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促进要素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培育国际产能合作新优势,推动汕头经济特区继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 本报记者 黄鸿华


编辑:李群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11日
(未经本社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