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 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 > 疫线日记

【疫线日记】汕头援鄂抗疫日记:一封来自抗疫前线的战地家书

敬爱的院领导,同事,战友,亲爱的家人:

我们来到武汉并开始工作已经满一周了,在这里的一切都顺利,请勿挂念!愿在汕头家乡奋战的大家珍重,平安!愿这场人疫之战早日告捷!愿人们早日卸下口罩,彼此拥抱,绽放最灿烂的笑容!

此前,我未曾踏足武汉,初到武汉,看到偌大的城市十分安静,宽广的道路空荡荡的,心情沉重:“新冠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劫难让她遭受重创,全中国人民的心都在痛!在这种情况下随同汕头援鄂抗疫医疗队来到武汉,不需要很多的理由,只因为我是医务人员,能为她做点事,是天职的感召和使命的驱使,那么突然,又那么理所当然。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我们便开始紧锣密鼓的培训和战前准备工作,广东省此行共136人的团队中成立了医疗组、护理组、院感组、后勤保障组,特别成立临时党支部,我因为是此行9名护士长之一,被选为护理组组长,带领本院(汕大医一附院)和东莞医疗队共14名护士成为一个护理组,同时担任医院战地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集中培训之余,我们着手打造自己的健康小屋,分区隔断,每个房间均设置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在电梯门口与住宿区之间设置喷洒消毒站,在酒店大堂门口也安置喷洒消毒设备,每次下班,哪怕忍受深夜1~2度的寒冷,也要全身上下经过两个站区两次含氯消毒剂的“洗礼”才能进房间进一步清洗,防护过程的繁琐和谨慎超乎想象,但流程执行中无人提出异议,所有队员自觉遵守,无一例外。病毒面前,大家保护了自己,就是保护别人,保护好自己,才能照顾病人!

我们接手的是武汉汉口医院呼吸三病区,额定床位数66张,常态下均满床,超过一半是危重病人,三病区是新成立的科室,仅有一个缓冲间,物资紧缺,流程不成熟,存在较多院感安全和运作管理问题,在领队(中山医六院姚麟副院长)、各位医疗组长、护理组长以及院感专家的群策群力下,两天之内开辟出科室第二缓冲区,衣物储存间,制定了院感总体工作流程,医疗工作流程,护理多项工作流程,补充了血气分析机、制氧机等医疗设备,尽最大努力保证医护人员安全,保证病人得到有效救治。

这段过程中,我们克服陌生的环境所带来的不便,逐步适应,经历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快进性磨合,靠的是那份高度一致的情怀和信念,因为时间不等人,我们只有快速的步入正轨,最大程度配合默契,才能够发挥最强合力帮助到更多病人,同时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2020年1月30日下午,按照统筹安排,汕大医一附院援鄂医疗队李晓聪医生和谭嘉仪医生第一轮接班,我们护理组在隔天下午接班,为了提前了解医院和科室环境,我随首轮接班医生一起前往医院。约15分钟的车程,就到达武汉汉口医院的大门。从大门进入500米左右有一个左侧步梯,上去三楼就是我们接管的呼吸三病区。楼梯周围有一些施工搬运的痕迹,个别平台空间尚有未清理的杂物。接班者十几人就在一个开放的1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更换防护服,极为拥挤。我先随汉口医院工作人员在周围楼层走了一遍,算基本摸底,然后回到更衣处。此时,看到李晓聪、谭嘉仪医生等医护人员迈着坚定步伐走向隔离区的身影,鼻头一酸,眼泪在我眼眶里打转,她(他)们是多么可爱的人,接到临时通知第一班接班,毫不犹豫,二话不说就上阵,这就是我们汕大医附一人!一定要好好的,前方是水深火热的病人,身后是翘首期盼的家人。我们,一个都不能少!

李晓聪、谭嘉仪两位医生回来已是30日晚上11点,李涛医生提前一小时出发前去接班。在驻点的我们都静静地等着两位医生回来,未听到他们的声音不踏实,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一人当班,全家牵挂!随后,医疗队郑小河主任,潘红星主任也都上“前线”接班,先后完成与病区和病人的首次亲密接触。

第二天下午,我们护理组全线进入病区……

夜已深,落地窗外是静默的大地,和几簇红色的霓虹,已经足够,这样的武汉,依旧值得喜欢!晚安!

顺祝春安、元宵快乐

此致敬礼

汕大医一附院援鄂抗疫医疗队

刘雪霞    于武汉      

2020年2月7日  


编辑:李雅斓 发表日期:2020年02月08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